河南并不是華夏文化之根,所謂河南文化或河洛文化,是一種混合文化。陜西有個西岳華山,本來就號稱華夏之根,陜西有座大山秦嶺,歷來被稱作華夏之脊,陜西有個關中,自古就是中原之龍首,“豫州在河南,是雍州來的華族與青州的夷族和荊州的蠻族交融的地方”,全國唯一以華胥氏命名的地名華胥鎮,在中國最古老的縣藍田縣,華胥陵也在此鎮,位于霸河第二臺原上,距霸河三四百米距離。
1、為什么華夏族起源地在陜西而不在河南?
就不要問為什么了,這是《分子人類學和中華民族的起源》研究的結果。它告訴我們:“雍州包括今陜甘青藏一帶,這里是漢藏族群的古羌人的家園,是華夏族的祖先生活的地方,仰韶文化的考古傳統在這里發源和傳承”,它同時還告訴我們:“豫州在河南,是雍州來的華族與青州的夷族和荊州的蠻族交融的地方”。說的夠明白、夠清楚了吧?,
2、“華夏”二字的起源是華胥,那華胥是在哪里?
華胥氏族在哪?華胥氏的年代為母系社會,所以傳說中,華胥氏是在雷澤踩了雷神腳印生下了伏羲與女媧,故沒有父親的記載。而全國唯一以華胥氏命名的地名華胥鎮,在中國最古老的縣藍田縣,華胥陵也在此鎮,位于霸河第二臺原上,距霸河三四百米距離,考古發現的半坡及老牛坡遺址均為母系社會,與華胥氏傳說同時代。與華胥氏為同時代老牛坡遺址,也位于霸河第二臺原,距霸河三四百米,距華胥陵僅僅只有二三干米,距半坡遺址也只有十公里左右,
驪山頂峰上人祖廟建于周初,廟供奉的就是伏羲與女媧,距華胥鎮也就十幾公里左右。驪山老母廟,驪山老母的就是女媧,每年廟會人們供品有一種臨潼特產石子饃,就是為懷念女媧補天而特別制做的供品,向東三十幾公里為少華山,百十公里為華山,向西二十幾公里青華山,均為秦嶺山峰,也均與華字有關。其后人黃帝與炎帝也起源于陜西,黃帝陵炎帝陵距華胥陵,都在一百六十公里范圍內,
有傳至的典故《黃帝夢游華胥國》,有以黃帝與岐山的岐伯問答而成的《黃帝內經》。這些炎黃子孫最早的傳說及典籍,和歷史文物遺跡,再加與華胥陵同時代周圍考古發現,均證明華胥氏族人在關中籃田周圍,華胥鎮華胥陵位于秦嶺腳下,秦嶺象一道屏障,護佑著華胥氏族人生存繁衍的八百里秦川,秦嶺是中國中部水塔,也是華夏民族的祖脈所在,是中國龍脊。
3、作為華夏之根的河南,有什么具體文化是出自這里,而且保留到了現在?對中國有什么影響?
河南并不是華夏文化之根,所謂河南文化或河洛文化,是一種混合文化,根據考古證明,黃河流域主要有兩大文化: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和下游的東夷文化;加上長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這就是炎黃時代的三大部落,也稱三大文化。這三大文化在華北黃淮碰撞交流混合,得到考古證實,從信史時代來說,殷商屬于東夷,周朝屬于華夏。周滅商成為天下共主,通過分封,周人成為主體民族,即華夏族,周人姬姓成為萬姓之祖,就是從這里來的,
從文化上說,周文化是華夏文化的奠基者,也即儒墨等百家爭鳴時代的奠基者。周人的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周人的人文民本思想,即民為邦本、敬天保民、天聽自是民聽,還有陰陽辯證思想等,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不變的主流思想,我們常常口頭上講的禮儀之邦、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人民服務、陰陽辯證觀念等,追根溯源,根都在周文化中。
4、西安不是中原,不屬河洛文化,沒有母親河黃河,是華夏之根嗎?
\
陜西是中華之根,延安是中華之魂,提問者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陜西有個西岳華山,本來就號稱華夏之根,陜西有座大山秦嶺,歷來被稱作華夏之脊,陜西有個關中,自古就是中原之龍首。中原、中國一開始就指的是關中,關中乃四塞之地,四周大山環繞,中間是一望無際的原野,所以《詩經·小雅》中講:“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