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武漢一樣,我們貴州這邊很多城市同樣也把吃早點叫做過早,應該說貴州這邊過早的品種沒有武漢那么豐富,大家最習慣的就是各種米粉、面條什么的,所以我們自己也開玩笑說這是“粉面人生”;另外貴州這邊的口味跟武漢還是有些區別,相比之下更接近川渝一些,對于吃辣更為喜歡,不辣或者不太辣的美食都感覺差點意思。
1、武漢人究竟說的是什么話?
作為我在武漢生活了68年的老武漢人,我談點對武漢話的了解。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真正的武漢人是漢口為中心,而漢口是指黃埔路到漢正街一帶。這一帶是解放前武漢的商業文化中心,包括江漢路到漢口長春街的各國租界,武漢的百年民校如市一男中,即今天的二中。市一女中,即今天的市16中,我在1954年起生活在大智門活車站附近的天聲街。
先后在一元路小學,市16中,市二中讀書,我只知道那時武漢人是以黃埔路以上稱為漢人口,黃埔路以下為鄉下。因此正宗的漢口話是黃埔路以上的,而黃埔以下因靠近黃陂。很多黃陂人融入其中,因而話中融入黃陂話,被中心城區即黃埔路以上的人稱為鄉里話,而武昌話又與漢口話不同。我們老武漢人一聽就分得出來,而漢陽話因漢陽蔡甸人多,話音帶有濃重的菜甸音。
2、武漢人把吃早點叫過早,過早的品種豐富多樣,可以做到一個月不重樣,你喜歡武漢嗎?
感謝“昨日狂飲三千杯”邀請,既然邀請我回答,說些個人的真實感受,希望武漢的朋友別介意啊。此前曾經去過幾次武漢,待的時間都不長,有一次還是夏天去的,熱的夠嗆,夏天去到武漢的感覺就是兩個字“悶”、“熱”,有種在蒸籠里面的錯覺,恨不得整天待在空調房間里不出門,跟武漢一樣,我們貴州這邊很多城市同樣也把吃早點叫做過早,應該說貴州這邊過早的品種沒有武漢那么豐富,大家最習慣的就是各種米粉、面條什么的,所以我們自己也開玩笑說這是“粉面人生”;另外貴州這邊的口味跟武漢還是有些區別,相比之下更接近川渝一些,對于吃辣更為喜歡,不辣或者不太辣的美食都感覺差點意思。
可能是因為口味不太一樣的原因吧,對于武漢的美食,留下的印象也不多,就一個熱干面還比較不錯,第一次去的時候還買了一些那種方便裝的帶回來,只不過家里人不怎么吃得慣,最后還是我自己吃的,所以后來再去也不往回帶了,個人對于武漢這個城市的感受比較中性,還真的沒有什么特別喜歡或者不喜歡的念頭。歷史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玩的地方比較多,有東湖、黃陂木蘭、黃鶴樓等,有機會或者順路的情況下肯定還會去的,只不過以后再去的話,除非是出差,否則一定是選春秋兩季去,
3、你在武漢聽到最多的一句武漢話是什么?
信了你的邪武漢人最愛說信了你的邪,高興時說,不高興時說,不滿意時說,詫異時說,憤怒時說,吵架時說,平和時說,就連自我解嘲時也會說。武漢人的這句話實在是太豐富了,外地人聽到武漢人說話,啊,嗓門這么大,脾氣這么糟糕,武漢人啊,不好惹吧。其實,他們不了解武漢人,就像他們不了解武漢人為什么那么愛吃熱干面,武漢人喜歡熱鬧,吃熱干面時也喜歡排排坐,大街小巷,男女老少,都喜歡在外面的小板凳上蹲著吃。
4、武漢為什么叫吃早餐“過早”?
過早就是武漢人早年間在外營生,戶外吃早飯,縱觀全國,武漢的早餐氛圍在全國那肯定是數一數二的。武漢的過早文化最早起源于武漢的碼頭文化,因為武漢早年間水運系統發達,有很多碼頭,在碼頭上干活的工人很多。碼頭上的活天沒亮就要開始上貨、卸貨,干的都是體力活,要補充高熱量,所以我們常見的武漢過早的食物就是比較重油高熱量的東西。
比如說熱干面,豆皮,面窩等油炸類食物,都能很好的補充熱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這些食品做的快,吃的也快。工人們工作一般都是計件制,多勞多得,幾分鐘就能吃完解決戰斗,方便工人們迅速的投入工作,賺取酬勞,這種飲食習慣文化流傳下來,就有了現在的樣子。清早在武漢的街頭處處可以看見手端著一碗熱干面邊走邊吃的人,吃完之后馬上就開始投入到一天的工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