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化的過程中,人保持著龍的信仰,始終秉承著龍的精神,龍的品德。為什么只有在這些神圣的地方才能得以見到這個龍文化的現象呢,龍的文化乾卦它以龍為比喻,告訴人跟龍是屬于同一個道理的,因為人們對中國的神仙文化、龍文化,其實還是比較陌生的緣故,除了紅山文化遺址外還有一些史前遺址出現了龍的形象,而這些龍的形象不僅僅是被雕刻在玉上,有的更是被擺在了地面上,擁有著更為特殊的含義。
1、濮陽在戰國時期屬于哪里?
濮陽,位于今河南省的東北部,地處黃河下游平原,北與邯鄲交界,東與山東省接壤,西與安陽、新鄉毗鄰,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早在六千多年以前就是新石器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濮陽因其位于濮水之陽而得名,而濮水原為黃河的一條支流,后因黃河改道,故道漸漸就埋沒了,不過早期的濮陽并不叫濮陽,而是有著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帝丘,相傳是五帝之一的顓頊帝定都之所。
周成王四年,大約在公元前1040年前后,周公東征,平定叛亂以后,將康叔封于黃河與淇水之間,建立了衛國,而帝丘便是衛國的管轄地,帝丘一帶一直是春秋時期較為發達的地區,在其附近興起了一批城邑,其中最有名的要屬戚邑(在今河南省濮陽市新市區),當時諸侯國來衛國會盟時,半數左右都是在戚邑舉行的。但是衛國在建國初期雖然可以算得上西周頭排的大國,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的內耗,衛國的國力不斷衰弱,
在公元前632年,晉文公重耳向衛國國君衛成公借道援宋,被拒絕,結果招至晉文公的打擊,將衛國很多領土都分給了宋國,而衛成公也在之前被本國的大夫攆出了國,等兩年之后,衛成公在周王室的幫助下與晉文公調和,再回到故國的時候,衛國就更是大不如前了。隨后,衛成公將都城由楚丘(今河南滑縣東)遷都至帝丘,之后,盡管濮陽卻一直是衛國的領地,但是衛國的國力卻是在不斷地衰弱,在衛昭公在位時期(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6年在位),衛國就已經成為了魏國的附庸,到了衛成侯(公元前371年—公元前343年在位)時,衛國的國君已經因國力不如其它諸侯而由公貶為侯了,到了衛嗣君(公元前334年—公元前293年在位)的時候,不但又由侯貶為君,連國境也只剩下濮陽城一帶了。
公元前241年,強大的秦國攻占了魏國東部領土,設立了東郡,而原屬衛國的濮陽在此時也被劃入了東郡管轄,衛國的國君衛君角被遷至了野王(今河南沁陽)。從此以后,直至秦漢時期,濮陽都屬于東郡的管轄,秦始皇雖然攻占了衛國的都城,但是終其一生都未滅亡衛國,反而使衛國成為其稱帝以后,唯一一個留存的周朝諸侯國,只因為秦始皇感念商鞅對秦國崛起而立下的功勞,商鞅也叫衛鞅,衛國濮陽人。
2、什么是龍的文化?
龍是十二生肖之一,也是十二生肖里唯一沒見過的神秘動物,我們都稱為龍的傳人,那么到底什么是龍的文化呢?關于龍的記載《禮記·禮運第九》里面就有記載,里面把龍、龜、鳳、麟稱為“四靈”,分別是:神龍,靈龜,鳳凰,麒麟。據記載,里面的麒麟是龍“龍生九子”的第九個兒子,這四靈里面,除了龍,還有麒麟也是沒有見過的。
自古以來,很多傳世的書籍都記載著關于龍的描述,比如,東漢的《說文解字》里面說道:“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另外還有《漢書》、《爾雅》等也有著相關的描述,在這些描述里,我們發現書中所描繪關于龍的特征描寫都大同小異,似乎就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一樣。以前的皇帝都稱自己是“龍”,穿的叫龍袍,坐的是龍椅,長相叫龍顏等,什么都帶個“龍”字,可見龍在人們心中是至高無上的,
真命天子我們發現,雖然皇帝以龍自稱,但還有補充的一句“真命天子”。這個就很重要了,你是龍沒有錯,但你這條龍只是天的兒子,從這個邏輯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人是對龍敬畏的,那么龍是對天也是敬畏的。盡管我們沒見過龍,但通過歷史書籍的描寫,對于龍的特性我們有著這樣的印象,那就是龍是神通廣大,變化多端,可以呼風喚雨的,
它可以潛到海里,活動在陸地,也能飛到空中!可算得上是統領海陸空啊,那是人力無法與之抗衡的。那么人、龍、天三者之間到底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呢?自天賜給人類第一把火起,人類對這個天就充滿了敬畏,人類也通過觀察天象的變化,獲得了智慧的啟蒙,從古自今,能將天和人類的關系,表達的形象到位的,非《易經》莫屬,同樣能準確表達龍的文化的,也是《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