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桿沒(mu)牛知了猴露頭,意思是農田里種的高梁比牛身高了,知了猴就開始出來了。夏天到了,又到了抓知了猴的季節,我們河南平原管知了猴叫爬叉,蛻皮后叫麻吉鳥,面對“你們哪里有吃知了猴的習慣嗎,知了當然能吃,小時候知了多,我們那里沒有誰吃知了猴的,都是晚上抓了知了猴,露天放在農村用的篩子下面,讓知了猴接了晚上的露水,蛻殼變黑以后吃的,拿來燒烤或者用油煎了吃。
1、吃“知了猴”身體可以收獲哪些好處或者壞處?
“知了猴”是蟬的成蟲,在我們濰坊地區也叫“節留龜”,讀起來是這么個音,是不是這三字也不好確定。這幾天接連下了兩場雨,晚上到河邊小樹林散步,已經有人拿“電棒子”照“節留龜”了;不過,現在才剛剛開始從地下爬出來,在接下來一個月的時間里,正是捉“知了猴”的大好時機,捉來的“知了猴”,洗凈泥土后用開水一燙,拿鹽水腌制兩三日,撈出涼干,用油一炸,乃是下酒好菜。
2、你們哪里有吃知了猴的習慣嗎?你認為知了猴好吃嗎?
面對“你們哪里有吃知了猴的習慣嗎?你認為知了猴好吃嗎?”的問題,我談些個人的看法:“知了猴,是兒時的最愛”我的老家在魯西南的一個鄉村,鄉村的風土人情給我留下無限的回憶和懷念,當時好多童年趣事,優如發生在昨天,讓我仍然記憶猶新,然而,最讓我難以忘懷的還是泛著“肉香兒”味的知了猴。知了猴在我們老家也稱作知了龜,可能是爬行時比較向龜一樣慢悠悠的緣故吧,
到了夏天,知了猴便從地下破土而岀,待它爬到樹上,迅速成熟,慢慢的脫去外殼便蛻化成“蟬”,剛出殼時幼蟲為白色,它見風既變,很快展開翅膀,它的翅膀呈白色、很薄,后來有一個成語叫“薄如蟬翼”,就是說的它。蟬除翅膀是白色的,全身變成黑色的時候就成年了,我們便稱之為:知了,知了的叫聲也是書上描述的“蟬鳴”。知了有“雄”、“雌”之分,在農村稱之為“公”、“母”,
“公”蟬有鳴的功能,“母”蟬則沒有,天氣越熱“公”蟬的叫聲越響,并且不停歇的叫,以此吸引“母”蟬的注意,求愛交歡。在農村稱之為“配對”,“公”蟬在與“母”蟬交配后就完了他的歷史使命,便慢慢的死去,受孕的“母”蟬便飛到細小的樹技上,大都是柳樹枝,沒有柳樹的就飛到楊樹枝上,用它的尾針刺破小樹枝的皮,然后將受精卵生在小樹技體閃,“母”蟬便也會死去。
體閃帶有蟬卵的枝條也會死去、變成干枯的技條,在雷雨天氣枝條便落在地上,蟬卵便會沉入地下,經過漫長的三年,便又是知了猴一個生命的輪回。當時,爹在外地工作,娘領著我們兄妹四人在家過日子,沒錢買肉吃,成天盼著“夏至”到來的日子,農村里有句彥語:高梁桿沒(mu)牛知了猴露頭,意思是農田里種的高梁比牛身高了,知了猴就開始出來了。
到了夏至村里人就拿上手電筒,帶上土罐子,便三三二二的岀去,到樹林子里,大路兩旁,凡是有樹的地方就有知了龜岀沒,每天夜深了我們才回家,把“摸”到的知了猴帶回家,娘就及時的用水清洗完,用鹽水泡上,不然知了猴很快會脫殼變成蟬,就不能吃了。第二天做飯時娘便在鍋里滴幾滴油,把知了猴控干水放到鍋里,用鏟子不停翻炒,知了猴的香味便在廚房里散發開來,我們貓著身等著娘把煎熟的知了猴端岀來,嘴里吧唧吧唧著,
把知了猴放進窩頭,一口咬下去,就象過了年。后來,知了猴“摸”的多了,娘就用一大壇子鹽水淹起來,等家里來了客人就煎一碗知了猴算一個菜,孩子們實在“饞”肉了,就煎小半碗讓大家解解“饞”,有了知了猴的話題,便有了兒時的回憶,那“肉香兒”的味道永遠是那樣的純香,那純香和著童趣,便也是永遠消散不去的鄉愁,在記憶中,在心靈的深處。
3、夏天又到了抓知了猴的季節,你們那管這種動物叫什么,抓了吃嗎?
夏天到了,又到了抓知了猴的季節,我們河南平原管知了猴叫爬叉,蛻皮后叫麻吉鳥,每到夏天,特別是前些年,爬叉很多。原來農村院子里沒有打水泥地,吃過晚飯,坐在院里歇息,有時候爬叉就會不知不覺地爬到你腳上,偶爾拿手燈一照地上就會發現有爬叉,特別是樹上有的一棵樹上會爬好幾個爬叉,每年到夏天的晚上或者是清早就有人喊著:收爬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