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完關羽的“大意失荊州”,接下來再說說失去荊州對蜀漢有什么影響。關羽失掉荊州,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丟失荊州之后,關羽完全有機會向西退入蜀中,等待劉備的援軍,然后再收復荊州,令人奇怪的是,劉備在自己下命讓關羽發動襄陽和樊城戰役的情況下,也明知東吳時刻都在覬覦荊州的情況下,既沒有派兵牽制曹軍,也沒有派兵支援荊州,坐視關羽面臨著一挑二的困境,最終關羽腹背受敵,丟失了荊州。
1、當年關羽應怎樣做才不會失去荊州?
關羽怎么做才能守住荊州?在探討這個問題前,讓我們先來看看關羽是如何“大意失荊州”的。當時的大環境是,劉備與曹操在漢中激戰正酣,已經持續了近三年時間,此時的孫劉聯盟關系還比較牢固,關羽在荊襄,孫權在淮南,他們的北伐行動是為了策應劉備,減輕劉備漢中鏖戰的壓力。可笑的是,孫權在淮南堅持沒多久很快敗下陣來,反觀關羽在襄樊,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但盡管戰勢如此有利,關羽拿下襄陽的戰略目標仍然沒實現。
劉備在漢中戰役結束之后,尚在忙于調整西川和漢中軍事部署,關羽仍在圍攻襄樊,攻勢極其猛烈,逼的火燒眉毛的曹操差點遷都,然而此時孫權突然掉鏈子,違背盟約,竟然主動示好曹操,表示要攻打荊州,以解襄樊之圍。可憐關公還蒙在鼓里,對東吳放松了警惕,孫權派呂蒙突然偷襲荊州,糜芳、傅士仁投降,荊州的主要根據地公安、江陵等地先后失守,
關羽知情后主動撤退,不料又受到徐晃追擊,腹背受敵,回到荊州附近,軍隊潰散,關羽敗走麥城,中途被潘璋的伏兵擒獲。荊州失守,關羽敗亡,對劉備集團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沉痛的!其實不難看出,荊州失守,有以下幾個重要原因:1:關羽率領主力部隊,離開荊州,而留守在荊州的兵力不足以抵抗東吳,當東吳軍隊壓境時,關羽又來不及回防,給東吳“閃電戰”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2:劉備剛剛經歷漢中大戰,元氣大傷,需要休養生息,再者路途遙遠,因此很難對關羽施以援手(那些說劉備‘陰謀論’的純粹嘩眾取寵)。3:關羽對于諸葛亮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缺乏足夠的重視,生性高傲,不但拒絕孫權聯姻而且大罵東吳使者等典故就不一一例舉了。4:也是很關鍵的一點,從戰略上說,關羽鎮守的荊州位居上游,始終對處于下游的東吳保持著極大的威脅,奪回荊州東吳便可以控制三峽以東直到長江下游的整個戰略板塊,
所以無論蜀漢派誰鎮守荊州,東吳奪回荊州都是勢在必行的,只是時機問題!鑒于上述原因,也許以下方案可以保住荊州不丟:1:死守荊州,堅決不出兵,坐等劉備漢中戰役結束后,統一部署行動。2:對攻占襄樊,不要過于執著,隨機應變,始終在荊州保持足夠的防御力量,尋找機會,瞅準時機,如果能夠攻占襄樊,那就攻占,如果實現不了,也不強求,早點知難而退。
始終把固守荊州根據地放在首要位置,這樣,東吳也許不會有太多機會。3:在劉備打敗曹操,完全占領漢中之后,關羽索性放棄攻占襄樊的目標,主動退回荊州坐鎮,保持對東吳和曹仁的監視,敵不動我不動,避免在襄樊和曹操持久戰(久攻不下糧草就會出現問題),這樣,東吳也很難創造機會。實際上,就是在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后,關羽主動退兵,東吳也是不敢輕舉妄動的,
2、為什么派關羽去守荊州,諸葛亮這么聰明,怎么沒預料到關羽失荊州?
感謝邀請!劉備進軍益州,帶走了蜀漢集團的主力,留守荊州的人選極為重要,為什么是關羽,其實也很簡單,原因就是沒有比關羽更合適的人選了。張飛肯定不行,有過徐州的教訓,劉備不會再給張飛犯錯的機會,能夠有威望,能夠震懾住東吳的,就只有關羽了。諸葛亮沒有害關羽的動機諸葛亮丞相非常有實力,但是只要是人都有鞭長莫及的時候,
首先要說明一下,諸葛亮是不會因為權力斗爭借東吳之手鏟除關羽的,因為關羽并不是諸葛亮發展路上的絆腳石,他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一直很高。從最初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起,諸葛亮就得到了超然的地位,關、張二人還曾因此不悅呢,“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如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