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水陸面積的比例
地球的總面積大約是5.1億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49億平方公里,海洋面積3.61億平方公里,海洋所占的面積遠大于大陸。
大陸漂移
觀察一下世界地圖你會發現,南美洲的東海岸與非洲的西海岸非常吻合,好像是一塊大陸分裂后、南美洲漂出去后形成的。1620年,著名的法蘭西斯?培根道出了這一事實。此后,法國的普拉賽、德國的洪堡都認為諾亞洪水時兩塊大陸分離,原先的大西洋只是一條大河,諾亞方舟就行駛在這條河中。
證明兩塊大陸是連在一起的而不是分開的,還有斯奈德?佩利格里尼。他在1858年寫的《地球形成及其奧秘》一書中指出歐洲和北美的煤層中有相似的植物化石,并畫出兩幅大陸拼命圖說明兩塊大陸分離前后的狀態。1908年,泰勒為說明現代山脈的起源而提出大陸漂移說。他認為大陸殼像冰蓋一樣緩慢滑動,歐亞大陸南移,受印度半島阻擋而形成帕米爾、喜馬拉雅等強烈褶皺帶;在東南亞,因阻力不大而形成馬來亞島弧。貝克在1911~1928年間多次論證大西洋兩岸山脈的拼合是由于大陸漂移所造成的。
在學術界影響力最大的大陸漂移說是阿爾弗雷格?魏格納提出的,他被稱作大陸漂移說的創始人。1915年,魏格納發表“大陸及海洋的起源”,充分論述大陸漂移的證據。他認為,全世界最初只有一塊大陸,稱泛大陸。硅鋁層比硅鎂層輕,就像冰山漂浮在水面一樣,又因為地球由西向東自轉,南、北美洲相對非洲大陸是后退的,而印度和澳大利亞則向東漂移了。泛大陸的解體始自石炭紀,經二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的多次分裂漂移,形成了現代人們所熟知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魏格納大膽地描繪了一幅萊伊爾的漸變論無法想象和接受的海陸構造變動的圖案,因而遭到了學術界的強烈反對和抨擊。魏格納并沒有就此停止研究,而是繼續為他的理論搜集證據。為此他兩次去格陵蘭考察,發現格陵蘭島相對于歐洲大陸仍然有漂移運動,漂移速度大約為每年1米。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一支隊伍迎著暴風雪第4次登上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團隊成員大都失去了信心,只有他和另外兩個追隨者繼續前進,最后終于成功到達中部的愛斯密特基地。11月1日,他冒險返回西海岸基地。然而,在返回的途中,他卻失去了蹤影。直到第二年4月,人們才發現他的遺體,他已經凍得像石頭一樣堅硬。
30年代初,大陸漂移的說法幾乎完全消失了。即使在美國,講授大陸漂移說的教授也會被解聘,當時的狀態可謂是逆萊伊爾者亡。唯一信奉大陸漂移說的人位于南半球,因為南美、非洲、印度和西澳冰川分布的事實使人們不能不相信這四個大克拉通最初是相連的,被稱為岡瓦納大陸(也稱南方大陸)。
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比雄在充分吸收其他學派(大陸漂移、海底擴張)的基礎上,結合當時諸多新的地質構造理論,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他把全球地殼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板塊學說使魏格納生前一直沒有解決的漂移動力問題得到了完美解釋。隨著板塊運動被確立為地球地質運動的基本形式,地學也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大陸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海洋時而擴張、時而封閉,這幅圖景已經被人們所接受。到了20世紀80年代,人們確實相信,從大陸漂移說的提出到板塊學說的確立,構成了一次名副其實的現代地學領域的偉大的革命,人們也終于承認大陸漂移說并非子虛烏有,而是真正存在的。
4. 關于中國地圖的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也叫腦圖,聽名字就能知道是梳理想法的。比起直接記筆記,腦圖的好處是,層次關系清晰分明。熟練使用腦圖后,你會獲得一種習慣性的邏輯層次思維。
為什么有些人即興講話的時候,就能有一二三的清晰表達。就是有腦圖思維。
所以用思維導圖不要追求好看、或什么大師級,重要的是培養梳理想法的思維。
有了腦圖思維,根本不用什么軟件,word大綱就可以滿足樹狀結構的輸出。
附一張我聽課時候的筆記,很亂、很難看。但我很清晰,重新整理筆記的時候也非常快,過段時間來看還是很清晰,不會因遺忘而混亂。
5. 中國省份地圖記憶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又稱腦圖、心智地圖、腦力激蕩圖、靈感觸發圖、概念地圖、樹狀圖、樹枝圖或思維地圖,是一種圖像式思維的工具以及一種利用圖像式思考輔助工具。思維導圖是使用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構造和分類的想法;它用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以輻射線形連接所有的代表字詞、想法、任務或其它關聯項目的圖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