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多東北人的祖籍都是山東,都是闖關東農民的后代。東北人當中有七八成人的祖籍是山東,很多東北人在外更愿意說自己是山東人;2、東北人口近十年來大規模流入山東,目前山東省有大約200萬東北人,尤其從事旅游業的居多,這讓很多南方游客誤以為山東也是東北口音;3、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非常近,直線距離只有一百多公里,東北經濟龍頭大連就是膠東地區水路移民過去的,有著和煙臺威海一模一樣的口音。
1、很多東北人的祖籍都是山東,為什么方言、文化都和山東人有區別?
一說老妹兒,干哈去啊,一股濃濃的東北風味撲面而來。而要說小嫚兒,干啥去啊,估計也會有很多南方的吃瓜群眾認為這是東北話,這就是東北方言與山東方言略顯相同之處,近些年,伴隨著東北風味的電視劇與綜藝節目的火爆,估計很多人都能蹦出兩句帶點東北味的“老妹兒,干哈去啊”題主提到兩個關鍵詞,一是方言,二是文化。其實,方言也屬于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簡單來說,方言的形成,是長久以來,各地的移民帶來的發展變異與民族融合的產物,
題主說的東北方言,使用范圍極廣,分布于黑吉遼的絕大部分,內蒙古東部,河北東北部。而山東方言的分布區域僅覆蓋山東本地,及少部分相鄰省份的區域,在地域上要小很多,曾有網友戲稱說,東三省最北到最南的方言差距,可能還沒有浙江兩個村之間的差距大。確實,不是東北本地人,其實是挺難聽出來黑吉遼方言的區別,答主曾問過一個來自東北的同事,她說,東北的方言里黑龍江最接近普通話,吉林其次,遼寧東北話味最濃,
但是,山東方言自西往東,卻差別巨大,山東方言分別劃歸三個不同的官話區: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如果一個外省人分別聽魯西南與膠東的方言,是很難在感官認知上,把這兩種方言歸為一類的,由于近年來闖關東等電視劇的影響,很多人以為東北方言是東北土著方言與山東方言的結合體,有些特例如大連話與膠東話同屬一個類別,就是膠遼官話,或者萊語。
但這是自古遼東大連和煙威兩地本是同根,因此而形成的特征語言,不過,就像大連話代表不了東北方言,膠東話代表不了山東方言一樣,這個例子并不能作為普遍特征,事實上,東北方言是以古遼東方言為基礎(跟遼東半島的“遼東”不是一回事),并受到其他方言,如滿、蒙、回、朝鮮等少數民族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這里邊也包括清末民初闖關東山東與河北移民的影響,但并不是主因。
而后又吸取了蒙語、俄語、日語等語言的特點,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東北方言,并不是各地的移民所操方言的糅合體,說到文化,不能不談歷史,山東是中原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山東文化又稱齊魯文化,春秋時期,東臨濱海的齊國產生了以姜太公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學說又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并加以發展。而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
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而東北,由于自古中原政權統治基礎薄弱,各民族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隨著各民族融合的加強,漢滿農耕文化、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北方漁獵文化、朝鮮族丘陵稻作文化逐漸融合而成東北土著文化,而近代移民人口的流入,又帶來了膠東文化、豫東文化、晉商文化、江浙文化、兩湖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互相交融。
2、為什么越來越多的東北人來到山東定居?
這是個敏感的問題,因素很多,越來越多的東北人到山東是一九九o年前后的事,現在東北開發,膠東人又蜂涌到東北上學就業,變成一種暗暗涌動的回流。山東與東北,本是一家人,明朝,遼南地區隔海劃歸山東省,這個現象不難理解,在封建統治時期,這種作法也方便統治。因為遼南基本全是山東移民,地大物博的山東可供應遼南地區生存所需,用山東穩遼寧,立竿見影,
千百年來的南移北進,歷代創關東,讓關東與山東生息相關,血肉相連,傳統的風俗習慣,也改良了老關東的坐地戶,真假難分,很少有人能確定自己的確是老關東。改革開放有些東北人到山東開店,或進學技,年久后,積累了部分資金,在山東把樓房賣了好價錢,又帶錢回家買房值產,過上小康生活,東北的開發,后勁十足,比如北糧倉,解放初期,有多少軍人在東北安家,半兵半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