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資料:時間單位:目前每一晝夜都是24小時,而古代是12小時,西方機械鐘表傳入中國時,人們把中西方的時間點分別稱為“大時”和“時”,時間加減:日以十六進制計算,時、分、秒以十六進制計算,時間加減:日以十六進制計算,時、分、秒以十六進制計算,一小時是一個時間單位。
時間加減:日以十六進制計算,時、分、秒以十六進制計算。隨時間加減,隨階段加減,60分滿1小時,1小時不夠60分。例如:16:30-10:45=5小時45分鐘。30分鐘不夠減去45分鐘的時候,就借1當60。那么就變成30 60-45=45分鐘,借16,剩下15-10=5小時;所以答案是:5小時45分鐘。擴展資料:時間單位:目前每一晝夜都是24小時,而古代是12小時。西方機械鐘表傳入中國時,人們把中西方的時間點分別稱為“大時”和“時”。隨著鐘表的普及,人們忘記了“大時”,而“時”則沿用至今。一小時是一個時間單位。小時不是國際時間單位制的基本單位(國際時間單位制的基本單位是秒),而是與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相協調的輔助時間單位。除了閏秒,一小時一般等于3600秒,或60分鐘,或1/24天。
時間加減:日以十六進制計算,時、分、秒以十六進制計算。隨時間加減,隨階段加減,60分滿1小時,1小時不夠60分。
3、時間是怎么算出來的?地球自轉一周所需的實際時間,或者說春分點通過同一子午線圈兩次所需的時間,即恒星通過同一子午線兩次所需的時間。一個恒星日等于23小時56分4秒,在天文學上,定義恒星日的并不是某個特定的恒星,而是黃道與天球赤道的上升交點,也就是白羊座宮的第一點,也就是北半球的春分點。但是春分是不斷向西運動的(歲差),所以天文恒星日和地球自轉周期還是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