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同樣是賣菜,超市跟菜市場相比,在菜市場做菜生意的實際利潤是更高的;因為。雖然菜的賣價要比超市的低,但是因為銷量更大,損耗更低,實際得到的利潤反而會更多;3,菜市場賣菜的費用更低,菜市場的人流量肯定比超市的更大,市場的攤位費和超市的入場費,也是菜販子無力吐槽的一大塊。
1、超市蔬菜水果利潤有多少?
現在水果超市零售一般一箱普通的時令水果,毛利潤率約60%,扣除損耗,凈利潤率也要超過35%;高檔進口、反季節水果,凈利潤率超過50%。已果e站水果加盟店為例,一般一家40平方米的果e站水果加盟店,一年成本大概在8萬元,小型水果店通常為夫妻店,人工成本通常在3萬元左右,按10%水果損耗率,一年損耗約5萬左右,開水果店一年的投資成本約15萬左右,
2、同樣賣菜,超市和菜市場誰的利潤更大?
我有一侄女和侄郎兩夫妻就是在一個農貿市場做菜生意的,他們每年都有20多萬的收入,而且這20多萬就是除了一切費用后,他們夫妻二人在一年中所得到的純收入;而我自己超市里所經營的蔬菜生意,雖然每年也能得到15萬左右的收入,但是這個15萬左右的收入只是一個不包括員工工資、超市水電耗材等費用開支的毛收入,如果除了這些費用的開支后,實際能得到的純利潤是相當低的。
所以,我認為,同樣是賣菜,超市跟菜市場相比,在菜市場做菜生意的實際利潤是更高的;因為:1,菜市場的人流量肯定比超市的更大,而且還包含著各種不同消費層次的消費人群,比如:每天對蔬菜需求量較大的飯店、食堂、小廠子等大宗消費者;2,菜市場賣菜的銷量可能會更高。雖然菜的賣價要比超市的低,但是因為銷量更大,損耗更低,實際得到的利潤反而會更多;3,菜市場賣菜的費用更低,
3、菜農賣2毛,超市賣2元,都抱怨不掙錢,蔬菜的利潤到底去了哪里?
菜農傷不起,市民吃不起,菜價成為老百姓飯桌上看不懂的焦點問題。蔬菜地頭便宜攤頭貴主要原因在于流通環節成本高,眾所周知,菜農→收購商→運輸物流→批發商→超市(菜攤)→市民,這個完整的銷售鏈中最無助的就是菜農如市民,菜農不對接市場只能依賴收購商,往往被收購商壓價,市民吃菜是剛需但只能從市場上去購買,經常被賣菜商販忽悠,
在蔬菜的流通環節中,成本的構成主要有中途損耗、運輸成本和入場攤費。1、中途損耗很簡單就是蔬菜不易保存,中轉都需要租冷庫,這些都要體現到最終零售價上,2、運輸成本中除了人員工資和車輛折舊,過路費和汽油費是很大一塊,跑長途運輸的對名目繁雜的過路費都頭疼的要命,汽油價格越來越高,一箱油半箱稅,這些成本能讓蔬菜價格竄高一大截。
3、市場的攤位費和超市的入場費,也是菜販子無力吐槽的一大塊,前幾年,物價飛漲,太原市政府為了平抑物價,實施過一段時間“惠民菜籃子”工程,一批獲準的鮮菜廂式貨車可以在居民區賣蔬菜,不用交各種費用,車上的蔬菜價格遠遠低于超市價格,只要本地大棚里有的蔬菜,價格能低30%以上,可想而知入場費也是價高的推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