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到南京后奉軍政部命令擴編為三旅九團的甲種師建制,不過南京保衛戰打響時,教導總隊每旅有一個團去江西和湖南接收新兵未歸,所以實際參戰的只有六個團不足20000人,而不是傳說中的30000人。到12月10日前后,當城垣作戰開始時,守軍幾乎沒有了炮火掩護,完全依靠輕武器拒敵,這也是南京迅速城破的原因之一。
1、南京保衛戰中,守軍武器裝備如何?
黃埔一期桂永清任總隊長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在投入淞滬會戰時,只是個下轄三個團的旅級編制。退到南京后奉軍政部命令擴編為三旅九團的甲種師建制,不過南京保衛戰打響時,教導總隊每旅有一個團去江西和湖南接收新兵未歸,所以實際參戰的只有六個團不足20000人,而不是傳說中的30000人,(戰死光華門的教總團長謝承瑞)在南京保衛戰的作戰序列中,大體可以分為四類部隊,第一類是教導總隊、第36師、第87師和第88師,所謂的“德械部隊”(叫德式部隊更準確些),其中后面的三個師已經擴編為有名無實的軍。
第二類是嫡系但算不上“德械”的第74軍、憲兵部隊,第三類是臨時調來的粵軍第66軍和第83軍,第四類是最后加入城防部隊的徐源泉第二軍團。徐源泉軍團其實是軍閥張宗昌的直魯聯軍余部,屬于雜牌中的雜牌軍,裝備肯定不咋的,粵軍一般、第74軍大部分是國械,而其實第36、第87、第88師也不是真正的“德械”,只能算是德械和國械的混合部隊,所以在上述四類部隊中,教導總隊的裝備無疑是第一流的,也最具代表性,不過,該部也不能算是純粹的“德械”。
(ZB26輕機)先說步兵輕武器,整個教導總隊當時擁有德造“二四式”步槍8577支(1932年,國民政府向德國毛瑟軍工廠訂購了10000支1924年式步槍,也就是98K的前身,教導總隊應該裝備的就是這一批,而其他36、87、88師基本為仿制的中正式),捷克式輕機槍351挺,信號手槍134支,基層軍官使用M1932型駁殼槍(確實是純正進口貨),不過屬實查不到德造沖鋒槍的記錄,但是憲兵部隊確實有裝備MP18,
步兵的重武器有馬克訫重機槍102挺(每個步兵營一個重機槍連8挺,應為民二四式),82毫米迫擊炮28門(每個步兵營一個炮排2門);步兵伴隨火力每個團在理論上編有一個步兵炮連(6門)、一個戰防炮連(6門)。然而根據資料,整個教導總隊當時只有37毫米戰防炮18門、75毫米步兵炮18門,顯然可以得出結論,除原有的三個團之外,后來臨時擴建的三個團根本沒有團級直屬炮兵,
所以南京保衛戰當中的教導總隊,由于臨戰擴編將近兩倍多(還得考慮淞滬會戰的傷亡),其裝備水平已被大大稀釋和拉低,除了從上海撤下來的三個團以外,另外三個團基本只配備了庫存輕武器,也肯定不全是德械。第36師、第87師、第88師、第51師、第58師的情況差不許多,雖然兵員得到了補充,但裝備的普遍水平,肯定達不到投入淞滬會戰之前的狀態,戰損太大,
比較吃虧的還是戰場壓制火炮,整個教導總隊雖然編有一個炮兵團,擁有德制75毫米博福斯山炮12門,其實也就是個炮兵營的火炮配備(教總沒有榴彈炮,第58師倒是裝備了6門)。總隊部和各團另外直屬一個“小炮連”,共裝備“索羅通”20毫米小炮22門,其實就是20毫米機關炮的意思,索羅通(Solothurn),是德國萊茵公司的瑞士子公司,勉強也算德造,然而從數量上看,機關炮也沒有配齊(每連標配6門),
所以說,號稱精銳的教導總隊也是德械、國械的大雜燴,根本不是很多人想像的那樣一水德國造。而至于粵軍和直魯聯軍的部隊,那肯定是“萬國造”武器裝備了,裝備沒有形成制式化,進而使戰場補充混亂和困難,是困擾抗日軍隊整整八年的問題,而教導總隊和三個德械師,按唐生智的說法,戰力比照淞滬會戰時期至少下降了一半,南京衛戍總司令部還直轄有獨立炮兵第8團、第10團的一個營,共計火炮20余門;戰車防御炮一營有炮8門;獨立戰車部隊,擁有坦克10輛以及防空司令部所屬的高射炮部隊,裝備各型高射炮27門,這就是唐生智手下可以作戰的全部家底,總體來看,大口徑火炮嚴重不足,并且缺乏空中掩護,遂使炮兵陣地的生存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