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力度不夠,河南菜一直沒有成為一個系列,還和自身宣傳有一定的關系,河南菜菜系比較亂,吸收外來的比較多,任何菜系,只要進入河南,最后發生一定的變化,造成了河南菜不知道到底哪個是河南菜,哪個是其他的菜系。河南的美食不是名氣不大,這和河南美食的烹飪方法有很大的關系。
1、有人說河南菜沒有什么名氣,但為什么有些河南的調料卻很牛呢?
感謝邀請,我是地道的河南人,但在生活中并不刻意留意美食,因此對河南菜沒有什么概念,河南的調料做飯的時候倒是經常用,還是有些了解的。河南菜在建國初期是國宴,后來不斷衰落,像川菜、粵菜都是現在非常著名的菜系,如今河南菜我印象中只有開封菜系比較出名,在飯店里也很少會有豫菜這個說法。豫菜以洛陽和開封的菜系為代表,像洛陽的牡丹燕菜、開封的汴京烤鴨都是經典代表,但在生活中卻很少見到,
所以在河南省內尚且不普遍,更不要說在外的名氣了。但河南的調料卻是非常有名的,像我們熟知的駐馬店王守義十三香、漯河南街村調味品、周口蓮花味精等等,我認為調味料工廠數量的繁多離不開河南是糧食大省,在農業的不斷發展中,人們對于口感也越來越重視,因此更加方便取得原料的調味廠也應運而生。總之,豫菜至今已經沒有過去的輝煌,更多的被特色名吃、面食所取代,而河南調味料依然紅紅火火,在改變著人們的味蕾,
2、河南美食這么多,為什么沒有菜叫“豫菜”?
我來告訴你豫菜的十大名菜都有啥。糖醋軟餾鯽魚焙面、煎扒鯖魚頭尾、汴京烤鴨、扒廣肚、蔥燒海參、炸八塊、牡丹燕菜、炸紫酥肉、清湯鮑魚、蔥扒羊肉,這十大名菜里面除了牡丹燕菜出自洛陽之外,其他九道都來源于開封的又一新飯店。另外還有一個比較出名的菜叫套四寶,號稱中原一絕,這道菜的特點就是將鵪鶉、鴿子、雞和鴨統統剔去骨頭,然后腿套腿,翅裝翅一起上籠蒸,非常的麻煩。
并且剔骨頭當中要做到皮不能破,灌水不漏,當真是考驗廚師刀功的硬菜,豫菜按開封廚師界的說法是中國菜的母系菜,也有人說是姥姥級的。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主要是因為地處中原的河南自古就是東西南北各地開展交流的場所,四通八達的水旱交通注定了河南跟其他地方的人文交流更多,這中間各地既吸取了豫菜的一些精華,也帶來了各地的特色,再經過無數人的改進,結合本地人的口味和地方特產形成的。
其實各地的情況也都差不多,借鑒了外地一些好的烹調方法和制作技藝,根據自己所在地的特產和百姓口感,才有了風味口感各異的地方特色,比如說沿海,他們肯定吃海鮮比較多,也就有人投入精力研究海鮮的做法。而地處濕寒的四川,沒有花椒辣椒那就吃的不暢快,出產土豆的寧夏和甘肅,很多菜里面都有土豆的影子。那么到了新疆,西紅柿絕對是離不開的,
不得不說,老祖宗非常聰明。那時候沒有所謂的養生專家,除了五味調和之外,營養搭配不知道先人們是怎么琢磨出來的,比方說青島,我在新疆時候有幾個得了痛風的朋友,聽他們說喝啤酒吃海鮮最容易得痛風。但是青島啤酒之城海鮮之城,也沒見有幾個痛風的,這應該就是一物降一物吧,如果沒有好辦法止住它,絕不會有那么多人為了大快朵頤而愿意和痛風過一輩子的。
另外,通過豫菜的十大名菜我們可以看到,豫菜的原料基本都是本地最常見的家常菜,只是工序比較繁瑣,但卻賣不上價格,以至于現在學豫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反觀粵菜的廚師,但凡有點能耐的,工資水平遠高于粵菜廚師,拿上圖的炸八塊為例,原來是選用當年的雛雞,散養到八月十五才能拿來用。前部剁四塊后部剁四塊,故名炸八塊,
講究的是外焦里嫩,并且因為是小雞,骨頭剛好能立的住架。如果殺早了,肉沒長成,吃不出來筋道,但是晚了骨頭就硬了,嚼不動,不過現在的跟以前不一樣,農村早就沒了土雞,只能用三黃雞的雞腿代替,雅到極致不風流,太講究了,那就不容易走出去,只能自己附近的人天天守著老傳統津津樂道。更要命的是,豫菜的發源地開封經濟落后,人口也少,靠每年幾個假期來一幫走馬觀花的游客,肯定推動不了本地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