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是我國“六大古都”之首,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先后有眾多王朝在洛陽建都,同時也是建都最多的古代城市。一共有15個朝代才洛陽建都,105位帝王在此登基治天下,經歷了1650年的時長,武則天執政50年,居皇帝位15年,以洛陽為都城,六、東漢公元25年—220年,劉秀在河北柏鄉稱帝,稱號漢光武皇帝,同年攻開洛陽,定洛陽為都城。
1、古都洛陽皇帝有幾位?
河南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周朝東遷至河南結果春秋戰國當了500年看客,漢朝東遷河南結果是三分天下,西晉建都河南結果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宋朝定都河南結果被滿胡暴數百年,正所謂論古今逃難受凌辱史就看河南省;洛陽除去未定都的夏商,除去西安的西周,除去東周春秋戰國割據,除去隋配都,除去被劫持過去的唐后三年,除去只統一了北方的曹魏,北魏,除去定都開封的后梁,后晉,洛陽是胡都;對陜軍征服的殖民地洛陽對建都在西安的周秦漢隋唐的崇拜以及后世為關中統治者燒高香建紀念碑贊一個。
2、唐朝時期,有哪幾位帝王在洛陽建都?
唐朝沒有一位帝王在洛陽建都,武則天和張易之、張宗昌兄弟在洛陽住了許多年,但唐朝(周)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仍然在長安,政府機關一直在長安沒有挪地方,洛陽只不過是武則天和張氏兄弟吃喝玩樂的地方罷了,充其量也就是后宮角色,后來武則天被張易之兄弟倆在洛陽挾持,武則天通過飛鴿傳書向長安求救,李顯、張柬之等人率兵馬連夜從長安趕到洛陽去救武則天,張氏兄弟被誅,武則天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把權力交給了李顯,結束了她毀譽參半的帝王生活。
應該說,武則天對洛陽沒有留下什么好印象,她在洛陽居住時,屢屢遭到周圍壞人(道士、仙人、小人等)的謀殺和暗害,最后還差點比兩個男寵毀了名聲,這是她后來為什么要葬到乾陵高宗皇帝身邊的主要原因,武則天一生看好洛陽,為什么死后一定要葬到陜西?可見洛陽對她來說有多么晦氣!唐朝的風水在長安,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大唐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都發生在長安,大唐的所有皇帝死后都葬在了陜西而不是其他地方,這足以證明了唐朝的京城一直在長安,沒有一個唐朝皇帝把都城搬到了洛陽,
3、洛陽有哪些著名的帝王陵墓?
河洛為王里,崤函為帝宅,從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代開始,先后有13個朝代在帝王之州洛陽建都,累計建都時間長達1500多年。一、商湯王冢據有關資料記載,商朝的創建者商湯(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的墓在“洛州偃師縣東六里”,即今偃師市山化鄉藺窯村北,當地人稱為“湯王冢”。有冢,冢前有碑,二、東周帝陵(一)、王城陵區位于東周王城遺址的東北部,主要分布在今洛陽市西工區的大部分地區。
平王至靈王以前的10個王多葬于王城陵區,分別是周平王、周桓王、周莊王、周僖王、周惠王、周襄王、周頃王、周匡王、周定王、周簡王,(二)周山陵區周山4座周王陵可能分別為靈王、景王、悼王、赧王陵。(三)成周陵區成周陵區在成周王城以北20公里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北側邙山腳下的金村一帶,故又稱為金村陵區,均為從戰國早期到晚期的墓,這正是從周敬王遷居新成周到赧王離開新成周時期的墓葬。
自敬王、元王、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到慎靚王,共11位周天子葬在這里,是東周最大的一個陵區,三、東漢帝陵東漢自光武帝劉秀立國至曹丕代漢,歷196年,計12帝。除獻帝葬于焦作外,其他11帝均葬在洛陽,東漢帝陵區分南北兩個陵區,又稱南兆域和北兆域。其中北兆域大致在洛陽東象莊村正北的邙山嶺上,連霍高速公路兩側,那里有5座東漢帝陵,即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沖帝懷陵、靈帝文陵;洛河以南的南兆域有6座東漢帝陵,分別是明帝顯節陵、和帝慎陵、章帝敬陵、殤帝康陵、質帝靜陵、桓帝宣陵,
四、魏晉帝陵曹魏立國45年,傳5帝,陵墓皆在洛陽都城附近。五、西晉皇陵西晉5座帝陵位于首陽山西段,東西相連的北邙和乾脯二山兩側,山的南面,自東至西依次為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山的北面為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六、南朝帝陵南陳后主陳叔寶陵七、北魏帝陵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孝文帝統一北方,遷都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