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兩個大陸板塊碰撞處也有巖漿的活動,但這里的地殼厚約60公里,并且巖漿以侵入巖的形式冷卻,很少有火山噴發,蘇聯學者列文森-列辛格認為有兩種巖漿-花崗巖巖漿和玄武巖巖漿,巖漿動作起源的地質條件是:1,原生巖漿種目前公認的有超基性巖(橄欖)巖漿、基性巖(玄武巖漿)、中性巖(鞍山巖漿)和酸性巖(花崗巖或流紋巖),但是軟流圈的物質不是巖漿。
巖漿活動起源于大陸30km,洋殼以下6km,即軟流圈。但是軟流圈的物質不是巖漿。軟流圈在巨大的巖石靜壓力下呈半塑性。只有在壓力降低的時候,比如地殼開裂,才變成巖漿,向低壓方向移動,比如大洋裂谷。其次,溫度升高時可形成巖漿,上覆地層可完全融化形成火山噴發。巖漿來源于上地幔和地殼深部,直接來源于地?;虻撞康貧さ膸r漿稱為原生巖漿。原生巖漿種目前公認的有超基性巖(橄欖)巖漿、基性巖(玄武巖漿)、中性巖(鞍山巖漿)和酸性巖(花崗巖或流紋巖)。巖漿動作起源的地質條件是:1。地殼(包括洋殼)開裂。大洋中脊的東非大裂谷。這里的壓力下降導致火山爆發。2.板塊俯沖消減帶,即海溝島弧系統。在這里,由于板塊的劇烈摩擦,壓力和溫度上升,導致火山爆發。這種火山能量極高。比如印度尼西亞的火山爆發。3.兩個大陸板塊碰撞處也有巖漿的活動,但這里的地殼厚約60公里,并且巖漿以侵入巖的形式冷卻,很少有火山噴發。
volcano 巖漿,地殼深部或上地幔物質部分熔融產生的熱熔體。成分復雜,主要是硅酸鹽,含有一定量的揮發性成分,具有一定的粘度。在地球的不同地層中,可形成成分和物理化學性質不同的巖漿,如超基性巖和基性巖漿,形成于地下深處,溫度約1000 ~ 1200℃;酸和中性巖漿形成的部分比較淺,溫度比較低,大概700~1000℃。蘇聯學者列文森-列辛格認為有兩種巖漿-花崗巖巖漿和玄武巖巖漿。Rietmann分為:native巖漿;二次巖漿或重熔巖漿;同巖漿;混合染料巖漿。巖漿它在地殼內具有較高的溫度和壓力,在構造運動或其他內力的作用下,可侵入地殼薄弱部位或涌出地表,經冷凝固結形成各種火成巖。
3、 巖漿是如何形成的?地殼是由板塊狀結構組成的。在板塊邊緣和內部,深部巖石被加熱熔化形成巖漿,地球變得越熱,當溫度和壓力達到臨界平衡狀態時,巖石圈將處于熔融狀態。但由于板塊邊緣的壓縮力,巖漿可在地殼淺部局部熔融;因為穹頂在板塊內部容易形成,所以在穹頂中心更容易形成巖漿;在大洋地殼的中脊,由于板塊張力,上地幔巖漿涌出,當地球深部溫度和壓力較高,溫壓平衡被打破時,出現巖漿,所以地球具有層圈結構,其內部有熔融層和固體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