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近代因為武漢是湖北的省會,洋務運動的開始,官方建立的工廠企業例如漢陽鋼鐵廠,漢陽兵工廠,紡織局都是在武漢建立的,還有官辦的現代科學教育的小學大學都首先出現在了武漢而不是荊州(武漢現在高校在校人數也是全國第二多的),同時漢口的各國租界也吸引著各地前來販售各類進出口貨物的工商業人員以及逃離鄉村的鄉紳地主把各地的財富聚集起來,并且武漢在清朝時就有北京到武漢的鐵路(荊州到現在很多縣市都還沒有通鐵路通高速),這樣武漢的政治軍事交通教育工業商業人口各項優勢地位在整個省內甚至是整個中國也就上海天津可以比擬了,湖北省內是完全沒有對手的。
1、武漢和鄭州誰的鐵路更發達?
一、隴海通道連接實力較弱的鄭州(全國第17位,GDP9003)、西安(全國第24位,GDP7206)、蘭州(全國第97位,GDP2445)3座省會城市,地級市僅徐州(全國第31位,GDP6600)、洛陽(全國第47位,GDP4343)略具實力;沿江通道連接上海(全國第1位,GDP30133)、南京(全國第11位,GDP11715)、合肥(全國第25位,GDP7191)、武漢(全國第9位,GDP13410)、重慶(全國第5位,GDP19530)、成都(全國第8位,GDP13890)6座省會直轄市,地級市中蘇州(全國第7位,GDP17000)、無錫(全國第13位,GDP10511)、常州(全國第28位,GDP6620)、宜昌(全國第55位,GDP3957)都實力雄厚。
橫向通道武漢完勝鄭州,一條沿江通道的經濟人口和運輸需求抵得上鄭州其他幾條通道之和,二、經過武漢的蘭(銀)福通道連接蘭州(銀川)、西安、武漢、南昌、福州(未來可延伸至臺北)5座省會城市和十堰、襄陽、黃石、九江等重要地級市,鄭州任何一條斜向通道都沒有可比性。三、鄭州是“米”型路網,東西向、南北向都只有單通道;武漢是“米” “井”,東西向有滬漢蓉、沿江高鐵、武杭高鐵,南北向有京廣高鐵、京九高鐵西通道,南北、東西都是雙通道布局,
四、武漢只憑京廣、沿江、蘭福三條高鐵干線已遠超鄭州,在絕對客運量和高鐵有效覆蓋人口經濟等方面絕對占優,水陸空全面發展,根本就不是同級別的交通樞紐城市。五、鄭州離北京太近、離廣州太遠,西北方向大部分還是經濟人口稀少、環境惡劣的荒漠戈壁;而武漢距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寧波、廣州深圳香港澳門、重慶成都、西安蘭州、福州廈門臺灣、青島大連、南寧貴陽等中心城市都在1000Km上下剛好是高鐵最優范圍,四面八方經濟人口更為均衡、環境更為宜居,
鄭州高鐵有“米”,武漢高鐵“米”、“井”疊加勢所必然,鄭州除了武漢也有的京廣高鐵,其他幾條線與武漢的沿江高鐵、蘭福高鐵根本不是同級別的線路。鄭州只能天天吹“米”型高鐵,武漢的科教文化、產業經濟、設計創新、社會影響隨便哪個都摔鄭州幾條大街,武漢靠綜合實力,鄭州靠別人關照。六、為貫徹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根本解決既有滬漢蓉鐵路技術標準不高、客運質量和主導功能不足等矛盾,2018年7月17日中央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發布《沿江高鐵通道實施方案》,制定了350標準沿江高鐵三步走建設方案,
2、荊州作為歷史古城,為什么在近代沒有成為湖北的省會城市,而是武漢取而代之?武漢是如何崛起的?
從七百多年前元朝時有湖廣行省起武昌就是湖廣的省會治所所在地并一直延續至今明朝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清朝湖北省省會一直都在武昌,不存在什么武漢近代才取代荊州這事。交通上古代水路就相當于鐵路高速公路,二武漢有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漢江在漢口匯入長江,向東下行可以到達安徽江西江蘇,北上可以到達陜西河南,西南可以通過城陵磯進洞庭湖可到湖南全境,向西可以到四川重慶,而荊州的區位沒有這些交通優勢,在古代沒有武漢方便管理下轄的州縣,而且因為在交通方面既沒有區位優勢,吸引不了南來北往的客商吸引不了那么多的外來人口,在生產力底下的古代供養不了大規模脫離農業生產的人口,形成不了大規模的工商業,而武漢省會治所所在,本身就有大規模的行政官吏是脫產人口需要一定數量的工商人口供應需求,而且因為武漢的交通區位優勢,南北客商在明朝時就已經大規模匯聚在漢正街進行商業活動,漢口朱仙鎮佛山景德鎮在明朝時就已經是天下四大名鎮了,萬年年間一次失火就將漢正街邊的漢江上的十幾里的商船都燒了個干凈,火災持續了幾天幾夜,由此可見當時漢正街的南來北往的客商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