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與花鳥的關系甚為緊密,自然中花樹多倚水口泉溜,掩映扶疏成趣。畫水口應注意泉脈水源,每與山石前后映帶。從坡石、平沙中潺 流出,則成涓涓細流,或從斷岸、峽石中流出,則水勢急湍。取遠峰懸瀑,須以白云或花樹掩映其腰,以見遠意。如畫高崖水口,則須倚山直下,具 崖轉石之險。水勢奔騰,必見跳波。平坡山泉,可用波紋二、三重,然后畫平水紋。畫水紋用筆宜靈活,切忌板滯,水紋不宜太亂,應連貫而有條理,保持一定韻律,方為活水。也可只畫水口,不畫水紋,須視主題主物而定。
苔草與水口不可分割,水口處往往叢生苔草,用苔草掩映水口可見距離深度,并增強現實情趣。自然中有水流處,苔草必豐茂,也是現實規律。
元代畫家王叔明在山水中喜用渴苔,吳仲圭喜用攢苔,皆從山水畫礬頭變化而來。在表現寫意花鳥畫時,點苔可斟酌其法。點苔用筆或豎或橫,或斜或直,要有順序,要統一,不能橫豎亂雜,顛倒互見。點苔更要根據畫面需要,如不需要,即可不點,不是幅幅都要點苔。畫坡石輪廓皴法勁整不亂,濃淡分明,就不需要苔點;如坡石有敗筆處,可斟酌利用苔點來補救。不能無目的地亂點,致使苔點不能入石,卒至滿幅癩疥,觸目生厭,反傷畫局。
古人說:“今人畫不成觀,必須叢點,不免生媸女添痂之誚。”要之點苔應有作用,須根據一定需要,有一定形式,一定地點,才能襯托精神。古人把點苔比作畫人物的點睛,若點苔不好,便一敗涂地。
點苔位置須慎審,在石上多生于石縫及 巖之陰暗部分,在樹干則多生于老干背面。點苔時須詳審位置,慎重著筆,凝神靜氣,推理所應加苔點的部位。苔點更有破墨效果,濃處淡點,淡處濃點,遇有長皴,則放過不點,致成綴珠形式。點苔不應過多過密,在樹干應避免對稱排比。巖腳山縫者宜濃,石面石,膚者宜淡,更不能周點山石邊沿,如堆積鼠糞,反失原意。總之,點苔恰到好處,可增加坡石的蒼厚和層次,著重處連點三五點,便能提起畫幅精神,如美女簪花,倍增妍麗。
長苔宜用禿筆,中鋒直闖,用側筆則出纖弱效果,不好掌握,無論點苔用扁點、圓點、橫點、豎點、單點、復點,三、五、七點,用筆宜活宜俏利,更要注意厚重,不然就不能長入石骨。點苔時要求攢聚有情,聚散得勢,若手法純熟,即可出筆輕快活潑,疾遲應手,大小相間,于有意無意中一氣呵成。胸中須默記古人法度,但落筆時又不能為前人規矩所范囿,功夫到精熟時,自得從空垂下之妙。點苔時著筆應有準、有序、有力,忌輕浮、飄忽、散漫,疏密得宜,則如天然妝成。有時需點大濕點,在荷塘淺水間,竹根沙磧處多用之。蘸墨直闖,聽其自然洇漫,以得渾厚圓潤之趣。
畫草須分別山草、水草,山草硬壯而鈍,水草細軟而長。草可因風向左右搖擺,畫時須注意動勢,草的欹斜應與花木主體的取勢統一。叢草多排生,間有交叉,才見風致。但交叉不可過多過亂,忌編席、織籬。
隨著季節的不同,畫草時又要注意它的色彩及造型的變化。草的種類約可分為春草、茂草、霜草、枯草、長草、臥草、遮根懸崖草等等。表現方法有墨筆、色筆、雙勾、白描、勾填、勾勒、率勾諸法。
水草中的水柳、蓼和 等,可屬于花卉范疇,其它還有萍草、荇草、蒲草和蘆葦。萍三葉叢生,浮于水面,荇草形狀不一,皆可用于畫荷花、水浮蓮時填補空白。蒲葦葉長,用于荷塘構圖,或與芙蓉花等組成畫面。我畫長葉水草,喜用套墨畫法,可增加畫面深度、重量和墨氣。主體花鳥完成后,如色階太均勻,可酌用套墨法補畫濃墨長草,以壯精神。這與一般花鳥畫中添補一兩枝深墨竹枝有同樣作用。又有狗尾草、馬牙草,可酌用赭黃及濃淡墨畫,車前草花穗可勾填,葉可用色點,棘、杞等可用濃墨。
坡石水口苔草賦彩之法,以淡遠郁潤為工。一般畫坡石有赭黃、赭綠、赭墨、三綠、淺赭、淡花青、淡墨諸法。石可先賦淡彩,如淡草綠、淡黃綠,再施三綠,或以淡赭染成,再以色罩苔點。點墨苔可用花青、汁綠、赭石罩點。若在太湖石上點濃墨苔,可斟酌用三青或三綠套點,點時須留出墨點外廓。
捉筆點苔,須隨時掌握筆上所含色量和水分。生紙吸水,熟紙不吸水,久久水分才干。畫礬紙時應在筆上大量儲水,干后才能取得中間色淡、周邊色深的立體效果。如不能處理水分,則點不圓潤,枯澀不入紙素。
渲染宜用大筆勾刷,畫出石面受光部分,不宜反復涂染,要一筆刷過,便見風趣。石面賦色不應重復,敷染亦不能過厚過濃,重筆則色彩滯濁,色厚則失去墨彩。三綠、淡青略施石面,近坡腳處淡潤赭石,即鮮潤靈活,光彩自現。
四時氣候不同,賦彩變化多端,務求對主體花鳥起襯托作用。
畫雪石僅畫石廓,可約略勾廓點苔,以表現山石為雪所沒的意趣。勾骨點苔時要運以疏率之筆,石廓似有似無,要于不經意處見風神,始得荒寒意境。古人有用小弓彈粉畫雪的,又有以白粉淡染石面而旁處敷染赭石或淡墨之法,亦可襯出沙際石畔的雪意。
點苔用渴筆蒼厚,用濕筆郁潤,可套罩淡彩,又可于濃墨苔點上套點石青石綠。昔石濤善于點苔,但他那是山水畫中的苔點。近人在花鳥畫中又喜用所謂菊花苔者,如清人高鳳翰有之,點后要套綠色,但往往出現不良效果。
畫坡石水口苔草,亦應深入現實作具體觀察研究,并隨時用速寫記錄,以供創作時參考。若不能取材于現實,則難得自然之趣。昔年予每至大山實習時,即隨時在寫生花鳥之余,認真觀察花和鳥的生活環境,隨筆速寫,加以記錄。1962年夏率學子趨黃山實習,一次在下后山時,由蓮花峰直下三千級至丞相原,沿路山深林密,霧氣蓊郁,巖崖幽暗,雜樹叢生。其樹木交織處,老干輪 偃蹇,如臥虎虬龍。樹下苔封蘚繡,青紫交錯,翠綠蟠駁,苔和蘚分界極為顯明。每遇亂石、水口、瀑布、山泉,則駐足寫生,心識手記,此行所得,成績極大。
綜觀坡石水口苔草,于花鳥畫表現中極有作用,它既可填補畫面空白,掩映花枝,以加強構圖的繁復和景物的深度,增強空間距離感覺,又可增加花樹自然環境氛圍,表現季節特征以及花和鳥的生長生活規律。恰當地添畫坡石水口苔草,是增強現實氣息的重要手段,用它襯托花樹,聯系環境,從而使主體更加典型,風貌更加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