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志愿沖穩保的比例最好是大約1。高考志愿的“沖穩保”如何把握,如可以填報六個,分別為一個志愿沖,兩個志愿穩,三個志愿保;如果是可以填報五個志愿,則可以一個志愿沖,一個或者兩個穩,三個或者兩個保,輸入考生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各科分數),系統推薦的沖穩保志愿即可生成,如果分數過低,穩保志愿就比較少甚至沒有,可以設置專業、地域、學校性質等各種條件。
1、報志愿沖穩保多少比例為好?
填報志愿沖穩保的比例最好是大約1:2:2,如可以填報六個,分別為一個志愿沖,兩個志愿穩,三個志愿保;如果是可以填報五個志愿,則可以一個志愿沖,一個或者兩個穩,三個或者兩個保。1、沖要精準(1)精準分析自身優勢分析可以從高考成績、高考檔案等能夠反映出來的你的優勢學科、你的特長、你的獨一無二,然后根據這些優勢確定你的沖刺目標,
(2)精準分析學校要求分析高校的相關要求及其對所設置專業的相關要求,對照自己的情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3)精準分析歷年情況分析近幾年有關高校的錄取情況、分數要求、最高錄取分數、最低錄取分數、平均錄取分數,根據今年高考試卷的難度、分數分布情況,估算今年分數要求,最終確定自己沖刺的成功可能性,
2、穩要有效沖刺志愿大膽沖刺,爭取成功;穩當志愿穩妥填報,確保成功。(1)正確的認知填報志愿不僅是考生選學校,也是學校在選考生,(2)不好高騖遠實事求是,面向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又能被高校所接受的學校和專業。(3)慎填不服從填報不服從,需要慎重考慮,一個不服從就少了一條通道,
2、高考志愿如何做到“沖、穩、保”?
高考志愿的“沖穩保”如何把握?除了從選擇學校層面防止屈分、滑檔兩大極端結果外,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對專業選擇的考量。一、從選擇學校層面把握“沖穩保”的尺度這實質上談的是一個梯度問題,首先要明白沖、穩、保三種做法的目的和意義,由于我們只是基于歷史數據分析志愿,而每所學校錄取線都可能會有波動,有下調、持平、上升三種可能性。
對應這三種可能性,我們以沖、穩、保三種策略去應對,無論錄取線往哪個方向變化,我們所選擇的6所院校都能投檔成功,上圖是一個常見的志愿梯度圖。A、B、C、D、E、F六所院校按預估投檔線從高到低順序排列,我們需要重點把握的是沖的高度、保的低度,這兩者決定了本批次志愿的總梯度值。先說沖的高度,這個是可以相對靈活把握的,如上圖,考生成績略超過了A的投檔線,實際操作中考生也可以沖得更高一些(如選擇預估投檔線高于自己成績的院校),也可以不沖而直接選擇穩(如選擇自己成績較大幅度超過投檔線的學校)。
再說保的低度,這個決定了本批志愿的安全性,因此最后一所學校保底的幅度要有保障。但對于不同層次的考生,保底的幅度可能不同,極高分(如630分以上)的考生可能保底幅度20分以上已基本足夠,而中低分段考生一般建議保底幅度達到30-40分以上為宜,但也有下限,其下限值是考生成績不要超過保底學校的錄取最高分——即明顯是屈分的事情不要做。
志愿院校間合理的梯度,既能起到防止屈分、又能避免滑梯的作用,如上圖,考生所選六所院校,越在前面的院校層次越高,越往后面的院校考生能擇的專業越好,無論被A、B、C、D、E、F中哪一所院校錄取,考生都不會太吃虧。二、結合專業考量把握“沖、穩、保”的尺度對專業的要求是影響“沖穩保”策略的重要因素,
單就沖這個問題,對專業的看重程度就決定了可以沖的高度,相對而言專業接受面廣的考生可以沖得高一些,比較看重專業的考生則不適宜沖高。如上圖,某省2016年理工類投檔線,我們假設2017年某考生高考成績換算為2016年的同位分為638分,對照上述投檔線表,我們可以較容易定位哪些學校可以沖、哪些學校比較穩、哪些學校適合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