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到底犯了哪些致命的錯誤,最終丟失荊州。有理由推測,關羽至少會在荊州留下1萬兵馬來防御東吳,關羽失掉荊州,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為何會在后來短短的數月之間一敗涂地,不僅丟失了荊州,還導致自己身首異處,關羽作為丟失荊州的主要負責人,又犯了哪些致命的錯誤呢。
1、關羽丟失荊州,如果魯肅活著,關羽還會被殺嗎?
在三國中有一位君子,他不但贏得了自己人的尊重,也贏得了敵人(包含劉備曹操)對他的尊重,他就是魯肅,魯子敬。關羽走麥城,被呂蒙所擒,如果那是魯肅還活著,那關羽肯定不會死。魯肅心胸寬廣,忠厚長者,贏得了敵人的尊重,1.諸葛亮不輕易服人,但他對魯肅的評價是忠厚長者。在三國演義描寫當中,諸葛亮草船借箭想要成功必須有兩個前提:一不能讓周瑜知道草船借箭的計劃。
二必須提供足夠的,能扎滿草人的艦船,而江東水軍的控制權在周瑜,只有魯肅才能夠繞過周瑜,調動出艦船。這才能夠讓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也才救了諸葛亮一命。2.關羽單刀赴會,本來在東吳的地盤上,關羽很可能就已經被殺了,魯肅不惜以自己做人質,救了關羽一命。對這個救命之恩,關羽銘記在心,他對魯肅也是敬佩有加。魯肅公心謀國,連劉抗曹,贏得了自己人的尊重可能這么說,大家肯定會有疑問:如果魯肅真的公心謀國的話,那關羽赴單刀會的時候,他為什么不把關羽斬殺?殺了關羽就能收回荊州了,
這就是少校要跟大家說明的一點:關羽不能死。三分天下根本是兩弱相連以抗強敵,孫劉只有聯合才能對抗曹操。在這一點上整個三國史上,只有三個戰略家能夠看懂:一是曹操,二是諸葛亮,三是魯肅,所以魯肅的一生,他一直在謀求的是聯劉抗曹。周瑜生前最信任的就是魯肅,周瑜死后孫權最信任的也是魯肅,陸遜這個大都督也是魯肅推薦的,
所以魯肅贏得了自己人的尊重。如果魯肅活著,為什么關羽不會死?如果魯肅活著,而關羽又被吳軍所捕獲,這個時候來招降關羽的并不是呂蒙這個毛頭小子,而是魯肅的話,起碼關羽不會張口就罵,因為關羽要給魯肅留面子,畢竟魯肅曾經救過他的命,而在魯肅的斡旋下,孫權也不會下定決心殺關羽。最大的可能就是,關羽接受荊州已經失去了的這個事實,
2、關羽為什么會大意失荊州?失去荊州對蜀漢有什么影響?
“大意失荊州”,現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可用來勸誡他人不要“大意失荊州”;也可以用來為自己的失誤作辯解,其本身是三國時期的一個典故,不過,翻看當年歷史,還是不得不說一句“悲哉!關公!”因為“大意失荊州”未必真的全是關羽的錯。下面就這道問答先分析一下“大意失荊州”,第一種說法,也是最原始,最深入人心的說法是講,由于關羽的驕傲輕敵,沒有做好荊州東線對于孫吳的布防,就貿然進攻北面的曹仁,導致首尾不能相顧,丟掉了荊州。
這就是現在成語中講到的大意失荊州的來歷,還有一種說法是近代流行起來的,講因為關羽和劉備的政治路線發生了重大的偏差,劉備為稱王,而關羽為興漢,故而關羽沒有聽從劉備的整體安排,而自作主張的去伐魏。關羽對于劉備與荀彧對于曹操的關系是相類似的,所以劉備這次是沒有派兵增援關羽,導致關羽丟了荊州,敗走麥城而亡,也就是劉備借曹操和孫權之手殺了關羽。
第三種說法,是講諸葛亮為了排除異己,沒有重新安排荊州的布防,而調動荊州部隊攻打曹仁的命令是由諸葛亮下達的,關羽只是在執行大本營的命令,而命令本身是存在缺陷的,或者說是故意的,那就是沒有后續的布防和接應。目的還是為了除掉關羽,對于以上三種說法我認為都存在一定的邏輯缺陷,最核心的一個疑點是:荊州作為魏、蜀、吳三國交匯的核心戰略要點,必然是被作為首要的攻防要塞,不管是劉備、諸葛亮還是關羽本人,都不會拿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當兒戲。
要除掉關羽,可以換防其他將領,削其兵權再調回成都,關羽要北伐,難道僅憑一己之力就能辦到嗎,關羽可是熟讀春秋的大將軍,這點常識還是具備的。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荊襄九郡的一個戰略分布情況:東漢荊州原下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赤壁大戰后,劉備趁機占領了南部的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個郡外加江夏一部;曹操拿到了北部的南陽,從南陽中分出襄陽和南鄉兩個新郡,外加江夏一部;孫權占領南郡外加江夏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