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105位帝王在洛陽定鼎江山,有十三個王朝定都于此。地皇時期,統治者居住在黃河上游的群山環繞的地區,這個問題,我們先討論一下“洛陽”名稱的由來,洛陽古稱或者別稱,人皇時期,統治者開始時是游牧于今天的陜西華山至青海夏河一帶的,當人皇傳至伏羲帝時,才定都于大澤(又稱雷澤),也就是今天的洛陽地區。
1、在中國的四大古都中,古代的洛陽能排第幾?
1、洛陽(1531年)主要建都朝代: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晉2、西安(1001年)主要建都朝代: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3、北京(919年)主要建都朝代:遼、金、元、明、清4、南京(445年)主要建都朝代: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四朝)、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
2、洛陽最早的時候,不叫洛陽,叫做中國!對嗎?有什么歷史依據嗎?
這個問題,我們先討論一下“洛陽”名稱的由來,洛陽古稱或者別稱:斟鄩、西毫、洛邑、洛師、成周、王城、雒陽、神都、京洛、洛京、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三國黃初元年(公元220年),魏國魏文帝曹丕定都雒陽,改名為洛陽,稱呼沿用至今,洛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105位帝王在洛陽定鼎江山,有十三個王朝定都于此。
下面我們再討論一下“中國”名稱的原意,根據出土文物,西周初年青銅器“何尊”上的銘文,我們得出以下兩點:第一,中國為四方“地中之國”或言“地中之都”;第二,中國是一個具體的地方,即大體指以“洛邑”或者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有史料記載:西周《何尊》“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西周《詩·大雅·民勞》中:“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東周《戰國策》“今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古中國”在晉南,即山西省運城市,
2016年11月20日,山西省社科與中國先秦史學會、山西師范大學共同主辦了“山西與古中國”學術研討會。經討論,中華歷史的“三皇五帝時代”的都城分別是: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根據臨汾陶寺遺址的發掘,堯都平陽已有理論根據。三處都城都在晉南,當時部落眾多,堯、舜、禹是部落聯盟首領,居“萬國”之中,即“中央之國”,故稱“中國”。
3、為什么有人說洛陽是最早的中國?
據儺師經典記載,天皇丶地皇、人皇是指三個歷史時期,而非是三個帝王,據說天皇時期,統治者居住在昆侖山谷。地皇時期,統治者居住在黃河上游的群山環繞的地區,人皇時期,統治者開始時是游牧于今天的陜西華山至青海夏河一帶的,當人皇傳至伏羲帝時,才定都于大澤(又稱雷澤),也就是今天的洛陽地區。在伏羲女媧時期,華夏文明開啟了人文時代,進入了一個飛躍式的發展時期,也奠定了整個東方文明的基調,因此至今都被人民所傳頌,
還有一點要強調“國”在古文獻中單獨出現時,只代表帝都,“國人”即是帝都人民,帝都之外的地區稱為“野”,帝都之外的人民稱為“野人”。若您有疑問,可以去查一下西周爆發的“國人暴動”就清楚了,至于說有人將洛陽稱為最早的中國,也對也不對,因為:1,伏羲以前的古都要么找不到了,要么廢棄了,無人居住了。2,上古的“中國\
上古時期天子無國,只有天下。天下列土分封,分為很多諸侯國,僅有帝都才由天子直接掌控,天子奉天承運,行中正之道,所以帝都又被稱為中國,而諸侯國則不能稱為中國,而是要將自己的名字加在“國”之前,否則就會被視為僭越,例如楚國丶齊國,另外楚國丶齊國…,原本地意思也是城池的意思,應理解為楚子的都城、齊侯的都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