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現在的生活標準來看,夏天沒有空調,在武漢將完全沒辦法生活下去。這并不是學校為了省錢,而是在十多年前武漢的高校宿舍幾乎都沒有安裝空調,(上周畢業20周年聚會再次來到籃球場)說實話,那時候沒空調,但是在我們的記憶中,并沒有過不去的坎,也沒有留下多么難受的記憶。
1、七八十年代沒有空調,人們是怎么過夏天的?
七八十年代沒空調,農民們在炎熱夏炎穿著短衣短褲去干農活,滿身大汗,皮膚被烈日曬得漆黑,他們到吃飯時間就去小河洗澡沖涼再回去吃飯,吃完飯又去干活,小孩們放暑假也要跟干農活。我是1973年出生的,五、六歲時每年春耕和夏天時就跟著父母去干農活,播種稻田時去疊秧苗,疊好每擔秧苗太重就由成年人擔去稻田播種,小孩們也跟著去播種,
夏天中午太炎熱時父母就叫小孩們去放牛,小孩們大家把牛牽到小河沙灘草地上放牛,然后大家(5歲~9歲小孩)就在河里洗澡游水乘涼。晚上天氣太炎熱,男性成年人就用木水桶去村里的大水井打幾桶井水在水井周圍洗涼水澡,成年女人就去水井挑擔井水回家洗涼水澡,七八十年代農民們家里沒空調也沒電風扇,有的家里有把用葵葉制成的葵扇來扇涼,沒葵扇的大家就搬出家里的木橙子去門港乘涼談家常。
2、武漢沒有空調的大學宿舍是怎么熬過夏天的?
07年到武漢上大學,在略顯簡陋的宿舍里渡過了幾年大學時光,雖然當時住宿條件艱苦,現在回想起來卻都是關于青春的美好記憶。學校位于武漢的鬧市區,面積不是特別的大,于繁華中卻也不失它的林靜,學生宿舍見縫插針分布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宿舍有兩類:一類是很有年代感的老宿舍樓,每層樓共用一個廁所和洗澡間;一類是剛建好不久的新宿舍樓,有獨立的衛生間。
由于硬件條件不同,兩類宿舍住宿費差異還挺大:老宿舍一年住宿費只要400元,而新宿舍一年的住宿費為800元,或許是學校為了發揚照顧女生的傳統美德,新宿舍全部分配給了女生,而男同胞只能入住略顯破舊的老宿舍樓。不過即使住宿費存在較大差別,新宿舍也和老宿舍一樣,都沒有安裝空調,這并不是學校為了省錢,而是在十多年前武漢的高校宿舍幾乎都沒有安裝空調。
武漢被稱為“火爐”自有他的原因,夏日火辣的太陽蒸騰著廣闊的水域面積,整座城市仿佛被放置在一個大蒸籠中不斷蒸煮。自六月份起到九月底,日最低溫在30℃以上的天氣并不少見,36℃以上的高溫天氣更是常規操作,如果以現在的生活標準來看,夏天沒有空調,在武漢將完全沒辦法生活下去。住著老舊寢室的我們是怎樣苦熬了幾個夏天的呢?總結起來就一句話:哪里涼快哪呆著!夏天解暑首推洗冷水澡,
晚上輾轉反側時就爬起來洗澡,一桶桶涼水往身上淋,可以享受片刻的清涼。我們隔壁寢室有個哥們更絕,直接買了個小型塑料游泳池放在宿舍,幾個好基友坐在水中看電視(是真的電視機,不是用手機看劇),那場景太美,除了多洗冷水澡,另一個辦法就是到室外睡覺。由于考慮到安全問題,樓頂學校是不讓上去的,所以走道就成了乘涼睡覺的好地方,
走道是公共的,由于人多,走道資源并不充足,需要晚上早早的去占地盤。不過睡陽臺的體驗也談不上有多好,首先是陽臺上不能使用電風扇,所以上半夜往往還是很熱,只有下半夜才能體會到一些清涼。其次是樓層不高,晚上有蚊子,常常咬的人一身包,最重要的是,我們輔導員是一位女老師,晚上經常過來查寢,在不確定她幾點來的情況下,我們著裝也不敢太放肆,一個個都穿的嚴嚴實實。
洗澡和睡陽臺之外,日常就只能靠電風扇解暑,不過當年宿舍的電網確實太LOW,有時宿舍6臺電扇一起開啟,居然還會停電,只能硬著頭皮去跟宿管阿姨反復解釋。所以,不要有可以自己裝空調之類的想法,第一是我們太窮,第二是即使有錢宿舍電路也帶不起,當然夏天時,最受學生歡迎的地方并不只有小樹林,還有圖書館,是因為同學們都愛學習嗎?NO,因為圖書館有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