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少陜西人不僅能聽懂河南話,而且也能說一口標準的河南話。”當然我并不是說在古代的雅言等同于今天的河南話,他們之間也是有區別的,對于當時的江東貴族來說一口標準的洛陽話是他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那時候的關中話與今天的陜西話之間也千差萬別,比如謝安就以他的洛陽話而自豪,《晉書·謝安傳》對此有很傳神的記載,謝安有鼻炎,說洛陽話的時候鼻音有點兒重,江南百姓也紛紛模仿。
1、你的家鄉方言“中秋節”怎么說?
故鄉的中秋月夜,花好月圓,五谷飄香,在團圓的佳節夜晚,我思念遠方的好友,祝福大家團團圓圓,幸福美滿。洛陽的中秋節,俗稱八月十五,團圓節,一年一度的八月十五節,元宵節是最隆重節日。兩個佳節有天像的傳說,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就是說今年八月十五節天氣晴朗,過年正月十五一定是晴天,過節啦,人們忙忙碌碌串門子,下輩人都去看望長輩人。
月餅是必備的吉祥禮品,隨帶的水果都是又大優鮮,不管你年齡多大,只要有長輩健在,都得去送八月十五節。今夜,當院供桌放上鮮果,開始愿月,一個大月餅根據家庭人口,切成等分,每人一塊,愿月是女長輩,男的不許到場,就是說男不愿月,女不祭灶,愿月后,孩子們隨意品嘗鮮果。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現在給長輩送十五,也隨心所欲,禮品有香煙,鮮果,燒雞,罐頭,好酒,給老人紅包禮等,
2、為什么有些西安人說河南話?是從什么朝代開始的呢?
這里首先要說點兒有關我們漢語的基本發展歷程吧。早遙遠的夏朝,連文字材料都沒有,我們當然也沒有辦法去考察夏王朝的語言了!進入殷商王朝以后,商王朝統治的核心區域就在今天黃河中下游地區,在當時自然就以安陽為中心的這一帶地區的方言為主,當然,當時人們的語言和今天安陽話之間肯定是不同的。這毫無疑問,西周的建立者周人,來自關中平原,他們原來和商人之間的言語并不相同。
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陽曾經頒布了一系列的文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誥》,《大誥》素稱難讀,后來顧頡剛先生曾經說,這是因為周公是在用當時的關中方言來發表文告。當然,那時候的關中話與今天的陜西話之間也千差萬別,雖然,西周時期天子在宗周鎬京,但作為西周王朝的重心卻在東方,為此西周王朝還在東方建立了另外一座都城,就是成周洛邑。
周人的語言是在關中方言的基礎之上向中原地區靠攏,平王東遷以后,春秋戰國五六百年,天子之都在洛邑,春秋時期在王城(洛陽市西工區),戰國時期在成周(今天洛陽城東,白馬寺的東邊)。天子肯定也將一些關中方言帶到了中原,最終與中原原有的方言相結合,而形成了雅言,雅言就是當時的標準語言,通行于整個華夏地區。而在春秋以后關中地區就歸秦國所有,
秦國人驅逐了犬戎,但秦人在向西的發展過程中,大量的戎人進入到關中,融合進秦人之中。相應地,秦人的語言之中也有一些戎人的言語成分,在戰國時期,東方各國的百姓不大看得起秦人,甚至把秦人當成蠻夷,我想秦人和東方人言語的不同也是導致秦人被歧視的一個原因。春秋戰國的五六百年,對于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非常重要,華夏族第一次融合為一個完整的群體。
這五六百年間,洛陽始終是天下的中心,雖然周王室威權不再,甚至一落千丈,蜷縮在洛陽周圍很小的區域之內。但是洛陽城畢竟是天子之都,具有很大的象征性,以洛陽為中心而形成的雅言,也成為華夏族的通行語言。就連孔子在來到洛陽向老子問禮,向萇弘問樂的時候,也學會了雅言,孔子后來教書的時候所使用的都是雅言,《論語》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到了秦始皇的時代里,秦始皇本人未必是說關中方言的,雖然整個秦國肯定是以關中語言為主的,我們要知道秦始皇本人小時候是在趙國長大的八九歲才回到了咸陽。不過,最終秦國完成了對天下的統一,秦人的語言雖然和雅言不同,和很多地區都不同,但這會兒的秦人完全可以自豪地把關中話大聲地講出來了,可惜好景不長,秦始皇去世后,秦王朝轟然崩塌。
接下來的西漢王朝,其首都也繼承了秦朝在關中立國,而且,整個西漢一朝都是采取了“以關中治關東”的策略,對整個東方都是防范的。西漢前期的君臣來自東方,比如劉邦、蕭何等人肯定是講彭城一帶的方言,但是,幾代人之后,他們也就完全接受了關中方言,這就好比開國之初的那些功勛,很多都是終身講方言,而如今他們的后代都是一口京片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