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朝廷的帝王,考慮的一定是國家的整體利益,根本不會顧及一個小女子的個人感受。漢武帝時與烏孫國王和親的細君公主也只是皇親宗室的女兒,她的父親是江都王劉建,無奈之下的王昭君,強忍內心的極大屈辱,被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單于納為妻,所有的這一切都與關羽敗走麥城遭到圍困向駐扎上庸的蜀將劉封、孟達求援被拒絕;江陵的南郡太守麋芳,駐公安的將軍士仁因曾經遭到關羽輕視,不能夠全力供應軍需物資和及時救援,最后兵敗身亡有莫大的關聯。
1、關羽怎么死的?
絲語觀點:關羽是敗走麥城,西逃璋鄉時遭擒被東吳馬忠所殺關羽當年陷腹背受敵、進退兩難的困境,最后敗走麥城西逃璋鄉時被東吳馬忠擒獲斬殺,可以說既有戰場瞬息萬變的“現實”原因,也有其個人性格的因素,我們應該從歷史的角度進行客觀、準確看待和分析。一、戰場瞬息萬變的“現實”原因,一場戰爭的勝負走向取決于天時、地利與人和,關羽攻打曹仁之時,既不占天時,也沒有地利,甚至已經喪失最根本的人和,所以失敗已經注定。
1)、不占天時,當年孫權曾經派使者為其兒子向關羽女兒求婚,遭到關羽辱罵而怒,轉與曹操結盟攻打蜀漢,關羽攻打曹仁,天時已經不占。2)、失地利,孫權當時已與曹操結盟西征關羽,并派陸遜攻占夷陵、秭歸(今湖北秭歸),切斷了關羽入川退路,關羽已經深陷進退兩難的境地,地利已失。3)、無人和,被圍困的關羽曾向駐扎上庸的蜀將劉封、孟達求援,遭到拒絕,沒有了人和、進退失據的關羽不得不西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在率少數騎兵從麥城突圍,西逃璋鄉(當陽縣東北)時,其部下皆降于孫權,自己和兒子關平也被擒。
二、個人性格因素,可以說關羽是我國自三國以來,忠、義、勇的典型代表,正是其自視甚高的武藝和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情深,使得他慢慢形成了一種輕視他人及部下高高在上,甚至“剛愎自用”的個人性格及情結。所有的這一切都與關羽敗走麥城遭到圍困向駐扎上庸的蜀將劉封、孟達求援被拒絕;江陵的南郡太守麋芳,駐公安的將軍士仁因曾經遭到關羽輕視,不能夠全力供應軍需物資和及時救援,最后兵敗身亡有莫大的關聯,
2、歷史上的李自成是怎么死的?
李自成,原名李鴻基,驛卒出身,崇禎二年(1629年)參加張存孟起義軍。后來,他輾轉投入高迎祥麾下,隨著義軍不斷壯大,作戰勇猛的李自成被稱為闖將,崇禎九年,他被推為闖王,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農民軍攻入北京城,一舉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不久,山海關一片石(地名)之戰,大順軍遭吳三桂關寧鐵騎和清軍的聯手夾擊,慘敗而回,李自成匆匆在明宮武英殿內舉行即位典禮,隨即放火焚燒宮殿并倉惶撤出只待了短短42天的北京城,
之后,面對清軍與吳三桂部的追剿,李自成數戰數敗,被迫轉戰南北,并于1645年行軍至湖北通山縣九宮山時,他率20騎入山偵察地形(亦有打糧之說),突遭鄉民襲擊,李自成從此失聯,不知所終。一直到今天,關于李自成的迷蹤和死因仍無確切說法,綜合各類記載和傳聞,大致有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死于九宮山說”和“禪隱夾山寺說”。
據《明史》和《小腆紀年》以及《南疆逸史》等文獻記載,李自成率大順殘軍抵達湖北九宮山時,見闖王大勢已去,隊伍逐漸散去,自成本人領20騎進山,被鄉民程九百、金一柏等人用鐵鋤擊斃,同治年間的《通山縣志》對此也有記載。但“九宮山罹難說”也有兩點可疑之處,首先是清英親王阿濟格在奏報中說闖王遺骸“尸朽莫辨”,其次是南明兵部尚書何騰蛟在給唐王的奏報中說“職在九宮山已將李自成斬首,但親兵將首級不慎丟失”,
從他兩人呈上的奏報可以看出,事發時他倆均未在場,也沒親自驗看過闖王遺骸真偽,所以語氣寫的含混莫名,或許是從部下嘴里聽來的消息。民國學者申悅廬最先質疑闖王“九宮山死難說”,他認為李自成兵敗后并未死于九宮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將孫某某,他本人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老死于湖南石門縣夾山靈泉寺,如此離奇詭異的說法,真的能信嗎?申悅廬這個推斷主要依據是清順治時期醴州知州何璘所作《書李自成后傳》之闡述,何璘在經過實地考察,仔細詢問當地老人以及寺僧后,認為李自成并未死在九宮山,而是制造假象,迷惑并擺脫清軍以及南明政府軍的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