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據很多統計,在西安定居的河南人近300萬,作為一個最“純粹”的陜西人,從小生活的環境中就有著很多河南人。凡大多在西安生活兩代以上的,無論從性格還是生活習慣上基本都是純粹的西安人了,但大多人都知道自己是從河南哪兒來的,還有一點:都會幾句不再正宗的河南話。在西安,尤其是道北,河南話一度十分流行,但這河南話和最正宗河南話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4、為什么感覺陜西省西安市老城區說河南方言的人比較多?
提起來“陜西和西安市城區操河南方言的人比較多”這個話題那是“孩子沒娘、說起來話長”公元1942年“水、旱、蝗、湯”四大天災人禍輪番襲擊河南、河南110多個縣市、擁有1000余萬人口的河南省、饑餓、病死約300多萬人,“八年抗戰”期間連續多達300余萬河南人流離失所逃荒要飯一路向西馮小剛改編、導演根據“河南籍”作家“劉震云”作品電影《1942》、陜西作家“吳文莉”長篇小說《葉落長安》,用文字和影像講訴了跨越半個多世紀“河南人在西安”逃荒要飯、為了生存而落戶西安的悲慘經歷(1942年“花園口”掘口形成黃泛區資料圖片)(1942年河南省東北方向、東南方向已經被日寇包圍(深色區域)資料圖)“花園口”成為壓垮河南的致命一擊、300余萬河南人開始的大逃亡謀生存的悲慘歷程(扒火車一路向西逃難的河南人,當年陜西“潼關”火車站資料圖片)(河南人逃難途中、當時的“靈寶”火車站資料圖片)(逃難的河南難民資料圖片)(扒火車、一路向西逃難的河南難民資料圖片)(拖家帶眷全家逃荒途中的河南難民資料圖片)(逃荒途中的河南災民資料圖片)(逃難途中的河南難民資料圖片)“一路向西逃難”沿“隴海鐵路”線成為河南災民的首選逃荒線路。
全面“抗戰”爆發后、西安以及西北地區成為少有的相對安全的戰略大后方、“隴海鐵路”成為了唯一一條陸路“生命線”,當時“隴海鐵路”開通至甘肅天水、大約300余萬河南難民沿鐵路線一路向西、以鐵路沿線大中小車站和縣市為集散地(以“西安火車站”為中心、紅圈范圍、以及黃圈小區域、有數十萬當年逃荒留居下來的河南難民的后代)(逃荒來到西安的河南難民、居無定所隨便搭個篷子、暫時安身資料圖片)(留居下來的河南難民分布區域以及所從事的職業)(西安著名的“道北”地區之一的“二馬路”)前文已介紹了、300余萬河南難民沿“隴海鐵路”一路向西逃難、以鐵路線為集散地、在“隴海鐵路”沿線大中小車站和縣市:渭南、西安、咸陽、寶雞、天水、落腳,然后又四處輻射分散到陜西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