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發現的銅鼓類型比較齊全,壯族的姓氏歷代說法不一,(參見壯族黃先帆等人的《通史》)公元前7世紀左右,生活在中國珠江流域的濮人用炊具的銅大鍋銅鼓創造了打擊樂器,此后,童被稱為壯族,然而,一些地區和民族仍然保留著使用銅鼓的古老習俗,為永恒的銅鼓文化留下了活化石。
自漢代以來廣西銅鼓鑒于文獻記載,可以說歷史是無窮無盡的。廣西發現的銅鼓類型比較齊全。在國內發現的8種類型中,廣西發現了7種,分別是:北流型、靈山型、錫盟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發現的種類那么多,是全國最高的。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廣西各級文物部門收集保存的銅鼓有610件。北流縣劉晶鎮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銅鼓,被稱為“-0/”之王。在中國古銅鼓分類中命名為“北流型”(A),存于廣西博物館。
2、 壯族 銅鼓習俗的歷史發展壯族的姓氏歷代說法不一。商周時叫蒲,壯族自稱布,兩者諧音,秦漢時期,他們被稱為Xi甌人和洛越人。宋朝叫童;1965年,在總理的倡議下,童被改為莊,此后,童被稱為壯族。(參見壯族黃先帆等人的《通史》)公元前7世紀左右,生活在中國珠江流域的濮人用炊具的銅大鍋銅鼓創造了打擊樂器,從此銅鼓,傳入四川杜瓊,東至貴州、廣西、廣東,南至越南北部,西至緬甸、泰國。至今,銅鼓已經流傳了2000多年,在大部分地區和許多民族中,它已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只留下一些遺跡和歷史記憶。然而,一些地區和民族仍然保留著使用銅鼓的古老習俗,為永恒的銅鼓文化留下了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