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百家號上專門寫了一篇信陽浉河區人怎么過年的短文。過年期間最熱的話題莫過于紅包了,不過我們老家那邊的風俗,平輩之間,即使都有孩子了,拜年的時候是不給紅包的,一般都是爺奶奶輩的給孫輩們準備紅包,在小孩子們心中,過年吃好了和穿新了固然很開心,但更開心和更貼記的還是領紅包事兒,那年代發一角錢紅包算是很普遍了,至親的親戚才會發二角。
1、過年給晚輩一般多少紅包?
過年發紅包無非為了小朋友們在新的一年里有個好的彩頭,增加孩子們的身心快樂。現在人發紅包比過去好發的多了,以前一家四五個小孩,家家窮的要命,能發個糖塊瓜子行了,現在富足了什么都有了,唯獨小孩太少了。過去小孩一幫子來了花生瓜子拿的拿裝的裝就走了,現在每家一個小孩最多的二個小孩,瓜子花生糖果沒眼看,不過年這些都不吃了,
孩子們現在過年就喜歡紅包也叫壓歲錢,為了讓孩子們高興早早的買了紅喜子袋裝上二百元,過年的時候小朋友都懂禮貌了,進了門就喊爺叔的,此時你把紅包一送孩子們別提多開心呢,現在經濟好了滿打滿算家里親切有小孩的只能以幾個計算了。一個新年二千塊錢怎么發紅包都夠,還絕對用不了,這是碰到好社會了,人民幸福了再也不會窮苦了。
2、你家鄉的過年紅包是多少?
謝謝邀請!筆者生于粵西茂名市的農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農村的生活方式和鄉例民俗陪伴著包括筆者在內的一代又一代孩子們的成長,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歲月的流逝,幾十年光陰幾乎一閃而過,留下的只是童年的幻想和夢美的回憶。而小孩時印象最深,最為興奮,也最值得留戀的肯定是新年時領取紅包了,七十年代初,那個年代經濟尚處于低潮期,經濟收入極度微薄,物質貧乏,農村人的生活清苦而樸素,因此有很多節日只能平平淡淡將就地過,唯獨一年一度的春節則來個有模有樣。
那時代臨過年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注重吃的方面,但吃的也只是花樣比平時多了,檔次并沒有提高,并沒有大魚大肉,而是用大米磨成粉再加工成各種年糕或小點之類,但僅此已能增加足夠的過年味和樂趣了!在小孩子們心中,過年吃好了和穿新了固然很開心,但更開心和更貼記的還是領紅包事兒,那年代發一角錢紅包算是很普遍了,至親的親戚才會發二角,
3、信陽人怎么過年?
題主您好!筆者是信陽的,浉河區。我在百家號上專門寫了一篇信陽浉河區人怎么過年的短文,看來在這里還要再敘述一遍。信陽八縣兩區,過年習俗可能大同小異。我在這里說說相同點吧!每年農歷進入臘月初八以后,農村里基本上就開始籌備過年了,小時候的印象中,每年這個時候,家庭婦女們拆洗被褥床單窗簾之類,男人開始上街趕集,采購過年及春節拜年所需的商品。
記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從外地運過來的粉條,有紅薯粉條,還有土豆粉條等,好像紅薯粉條比較好吃一點。之所以印象比較深刻,是因為小時候粉條一般只能在過年時候才能吃到,印象中比較深刻的還有一樣,那就是炸糙米,就是我們現在還能吃到的炸爆米花用的那種機器。每年臘月初十前后,逢集的時候(我老家在信陽浉河區南部,現在浉河區城區市郊鄉鎮,集市逢農歷單日逢集),集市上便有一個專門給人炸糙米的師傅,坐在一只小馬扎上,面前放著兩樣東西,左手邊是一只風箱,好像是用木板做的,右手邊是一座小鐵爐子,直徑大約30公分左右,高度20公分左右,
爐子上邊面對師傅的前后兩端有兩個缺口,一只長度不到30公分直徑大約20公分左右的圓柱形密封鐵罐(就像是一只袖珍煤氣瓶),架在鐵爐子上,鐵爐里燃燒著木塊。師傅左手拉著風箱,右手不停地轉動著鐵罐把手,一會兒,師傅伸頭看了看把手邊上的氣壓表,估計是氣壓夠了,便停下雙手,站起身,右手提著把手,左手把鐵管套進鐵罐的前面一端突出的地方,走到旁邊一個長長的布口袋前,把鐵罐放下,左腳踩住鐵罐,左手一使勁,“砰”的一聲,一團白煙升起!一鍋糙米炸出了!臘月二十以后,農村集市更加熱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