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對英雄城市的扶持使武漢有了趕超的底氣鐘南山院士說“武漢封城76天,全國至少減少感染70萬人,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對武漢給予了極高的贊譽。從政治地位上武漢夠一線,武漢是副省級城市,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超大城市,武漢的潛力是足以支撐武漢成為一線城市的,其優勢是21世紀最缺的水資源和人才資源,武漢都不缺,武漢居中,面向全國,只要武漢發展好了,全國的人才都會聚集于此。
1、武漢納入中心城市了嗎?你怎么看?
國家把武漢納入中心城市建設,這是符合情理的事情。2016年,住建部和發改委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并印發《關于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復函》,原則同意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補齊高端功能短板,提升城市綜合實力和服務帶動功能,挺起長江經濟帶脊梁,而武漢市政府將分三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21年基本形成框架,2035年初步建成國家中心城市,2049年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全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世界亮點城市。
武漢能得到國家的支持,離不開武漢以下優勢第一:城市地位恢復抬升,在中國歷史上,尤其是近現代史上,武漢長期砥柱中流。上個世紀、年代,由于國家開放的重心在沿海,改革的重點在特區、在農村,武漢城市地位相對下降,進入新世紀后,武漢實現從“中部重要的城市”向“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的跨越,擔負起“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等多項先試先行的國家戰略任務。
第二:區位條件凸顯優越,武漢地處大國家中心城市的圓心位置。隨城市高鐵的陸續開通,武漢北至京津、南至廣州、東至上海、西至重慶,都只需3個小時左右,此外,武漢還是全國高速公路網和航空樞紐,是中部地區航運中心、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試點城市,伴隨“江海直達”、“保稅港區”以及一大批國際航空航線開辟,武漢聯系周邊、面向全國、融入世界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
第三:現代產業全面發展,武漢是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科教水平、研發力量和產業工人數量在全國居于前列,大工業發展基礎較好,產業配套體系比較完整。以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工業特色鮮明,前景十分廣闊,大力發展高效高新產業,建設“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到2021年,基本建成國家先進制造業中心和工業經濟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0%。
而且武漢擔著國家交給的支點、試驗、示范等重要任務,使命光榮、職責獨特,省委、省政府實施“兩圈一帶”主戰略,確保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推動湖北進入“金磚四省區”行列。湖北的綜合條件、戰略定位和未來趨勢,能夠為武漢創建國家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撐,第四:經濟實力快速厚積。從“十一五”到“十二五”,武漢地區生產總值逐漸邁入了3000億、5000億、10000億的臺階,
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3400億元,全國排名第八,人均GDP達到12.44萬元,全國排名18。第五:教育實力全國出眾武漢是中國四大科教中心城市之一,截至2017年,武漢有普通高校88所,在校研究生11.5萬人,在校本科及大專生95.68萬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7所、國家重點實驗室2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數百所;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總數107.26萬人。
2、晚清民國,北上廣和武漢是一線城市,為什么武漢被深圳取代了?
這個問題范圍太大,我來回答一下,大與小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看完了你應該也明白十之八九了首先你說的晚清民國時期,北京其實經濟不怎么好的,比不了天津衛,那么先簡單聊聊武漢的過去,古代的漢口為漢陽府下漢陽縣屬地,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天下四聚”之一(“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劉獻廷《廣陽雜記》),
近代,漢口脫離漢陽府管轄,于1861年開埠建立租界,十九世紀中期,漢口成為新的通商口岸,并正式開埠。一時間,外國銀行、近現代工廠紛紛涌現,張之洞督管湖北后,武漢現代化進程明顯加快,到了二十世紀初,漢口對外貿易總額高居全國第二位,是內地唯一可與沿海匹敵的通商口岸,此時的漢口,工業發達,經濟繁榮,號稱中國第二大城市,時人更是用“駕乎津門,直逼滬上”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