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要問問了,北京人說普通話有口音不。我是云南人,在老家時,一直都把馬鈴薯稱作洋芋,后來到了東北,才知道洋芋還有另一種稱呼叫土豆,一開始,我怎么也不認同土豆這種稱呼,因為在我的意識里,凡是稱作豆的東西,應該不是太大,都是顆粒狀,如黃豆,小豆等,而土豆則是塊狀,比黃豆實在是大得多。
1、“土豆”用你的家鄉話怎么說?
土豆,學名叫馬鈴薯,大約在一百多年前由南洋傳入我國栽培種植。土豆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大量淀粉丶糖類丶蛋白質,國外營養學家把它稱作是十全十美的食品,有第二面包之稱。土豆也可作為糧食保存食用,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土豆又可作為蔬菜食用,可以用來紅燒,炒、燉、煮是多種菜肴的配料。但是土豆耍是發了芽就不能食用了,
2、廣東人說的粵語和香港人說的粵語是一樣的嗎?有何區別?
廣州人和香港人說的白話基本一致,都是以廣州西關口音為準,區別在于香港人的白話發音受外來語言尤其是英語和臺灣腔的影響,懶音連音多一點,發音柔和一點,廣州人的發音硬朗一點,咬字更清晰一點,更像粵劇的古典發音。再一個是使用的詞匯稍有區別,比如廣州人使用冰箱,空調,公交,導彈等等,而香港人則會說成雪柜,冷氣,大巴,飛彈,
這種詞匯差異,不影響交流,就好比南北方說的芫茜和香菜,番茄和西紅柿,黃芽白和大白菜,薯仔和土豆等等的區別。省港澳地區的白話基本以廣州西關口音為主,而兩廣其他白話區,通常會帶有當地的口音,比如佛山市,佛山白話口音跟它轄下的順德,南海,高明,三水的各自口音都有明顯不同,廣東明清時代有十府三洲,放到現在,就是21個地級市,再加上海南島的漢族為主的主要城市,廣西的東部和南部城市,以及海外各國唐人街,基本都能使用白話做交流。
肯定會有標準普通話沙文主義沙雕冒出來說白話那么多不同口音阻礙交流,必須學習標準普通話才叫中國人,連粵普都不允許,我就要問問了,北京人說普通話有口音不?山東人有山東口音不?四川人有川普味不?東北人有東北口音不?全國各地各省市,包括臺灣腔國語,除了兩千年五胡混雜之地的承德灤平以外,哪個地方的人說普通話沒地方口音?美國英國澳洲的英語口音區別更嚴重呢。
3、為什么云南人把土豆叫洋芋?
我是云南人,在老家時,一直都把馬鈴薯稱作洋芋,后來到了東北,才知道洋芋還有另一種稱呼叫土豆,一開始,我怎么也不認同土豆這種稱呼,因為在我的意識里,凡是稱作豆的東西,應該不是太大,都是顆粒狀,如黃豆,小豆等,而土豆則是塊狀,比黃豆實在是大得多,其實,把馬鈴薯稱作洋芋的地區,還有鄰近云南的四川貴州和還大西北的陜甘寧青等省,如陜北人最愛吃的土豆菜就叫“洋芋擦擦”。
人們為什么把馬鈴薯稱為洋芋?這并不奇怪,因為洋芋的原產地不在中國,而是從外國傳進來的,由于所有從外國傳進來的東西都是船只從海洋上運輸而來,中國人就把這種來自海洋的東西前面加了一個洋字,外國人叫洋人,外國傳過來的鐵釘叫洋釘,火柴叫洋火,單車叫洋車,因土豆的塊根極像芋頭,一些地區的人們便稱之為洋芋了。至于土豆是何時傳入中國的,各種說法不一,第一種說法是,馬鈴薯引種到我國的時間大約在16世紀,但它成為糧食作物的時間卻很晚;第二種觀點認為,大約在17世紀的明朝末年,馬鈴薯傳到了我國;第三種看法是,馬鈴薯傳入我國的年份還沒有定論,但在1700年以前的福建省松溪縣縣志上已有種植馬鈴薯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