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上之腳氣,最早見于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對于腳氣的描述,最早可見于東漢年代醫圣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原文是這樣的。”這里還提到腳氣的癥狀,疼痛不可屈伸,以及治療的方劑——烏頭湯方,從這里可以看出,中醫的腳氣與當今人們認為的腳氣(足癬)就完全不同,而與VB1缺乏癥類似。
1、腳氣的中醫病因是什么,中醫治療腳氣效果如何?
首先,我們要明白腳氣和腳氣病不是一回事,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腳氣,是腳癬的俗稱,也就是醫學上的足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皮膚病,真菌多寄生在足趾或兩趾間,表現為兩趾間皮膚的浸軟,脫皮并伴有裂隙,有難聞的臭味,足部多汗,奇癢無比,所以經常抓撓,常可引起細菌感染,繼而紅腫、化膿,不易治愈。腳氣病,就是西醫上的維生素B1缺乏癥,患腳氣病后,神經系統受累最嚴重,多發性周圍神經炎多常見,表現為下肢感覺遲鈍,觸覺痛覺減退,肌肉酸疼,肌力下降甚至行走困難,
也可累及循環系統,表現為心慌,氣短,繼而心動過速,下肢水腫,如不及時治療,則可發生右心衰竭,甚至猝死。從癥狀的表現看,腳氣病相當于傳統中醫學的腳氣,中醫上之腳氣,最早見于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對于腳氣的描述,最早可見于東漢年代醫圣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原文是這樣的:“烏頭湯方,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這里還提到腳氣的癥狀,疼痛不可屈伸,以及治療的方劑——烏頭湯方,
從張仲景的癥狀描述,就可以看出那個時候的腳氣與今天人們心中普遍認為的腳氣(足癬)是不同的,而與腳氣病(VB1缺乏癥)類似。較早對腳氣進行描述的可見東晉醫學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中所說的“腳氣之病先起嶺南,稍來江東,得之無漸,或微覺疼痺,或兩脛小滿,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時冷時熱,皆其癥也,”葛洪的論述,還說明了腳氣這個疾病在我國的蔓延路線,且得病開始并無不適,慢慢地出現脛部、小腹已有不適,并且行走也偶感無力。
從晉朝開始,關于腳氣的論述開始增加,尤以唐、宋、明時期為最甚,從這里可以看出,中醫的腳氣與當今人們認為的腳氣(足癬)就完全不同,而與VB1缺乏癥類似。到了唐代,藥王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關于腳氣癥狀的論述如下:“夫有腳未覺異,而頭項臂膊已有所苦;有諸處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內已有所困,,或小腹不仁,此皆腳氣狀貌也。
”在孫思邈的描述中可知,腳氣病并不僅僅有下肢的不適,同時臂膊也有“苦”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腳氣等同于腳癬,但腳氣作為中醫領域的疾病,主要表現在下肢的腫痛、麻木,接著是頭部、項部、肋、臂膊、腰、腹等部位也都受其影響而出現不適癥狀。對于腳氣的治療,千百年來歷代中醫學家都積累了很多歷經實踐的經方,療效也得到了證實,
2、有腳氣怎么辦??
腳氣(也叫足癬)發生于足趾中間、足跖部的皮膚癬菌感染,有時可延及到足跟及足背,其中僅延及到足背的叫體癬。腳氣臨床常見有四種類型:水皰型:深在性水皰,皰壁厚不易破裂,數日后皰液干涸、脫屑,伴有劇癢,可因搔抓而繼發細菌感染,糜爛型:主要發生在趾間,角質層浸漬、發白、松離,剝脫后露出鮮紅色糜爛面或蜂窩狀基底,滲液多,有異臭,瘙癢難忍。
鱗屑角化型:表現為足跖、足跟及足側緣有局限性不整形嗜紅色鱗屑性斑片,表面角化明顯,粗糙干燥,境界清晰或不清晰,冬季癥狀較重,易致皸裂。夏季常可出現少數丘疹或小皰,病程慢性,時久皮膚可增厚,此型多由紅色毛癬菌引起,病情頑固,難以治愈。趾間型:好發于第3、4或4、5趾間,表現為少量鱗屑,自覺奇癢,常不自覺的搔抓,很容易造成其他部位真菌感染,局部形成糜爛,濕潤有滲液。
那么被傳染上腳氣后該如何治療呢?三劍客使用方法:達克寧硝酸咪康唑散,撒于鞋襪上,一日2次,使用2-6周(癥狀消失以后繼續使用1周,防治復發)。達克寧硝酸咪康唑乳膏,用于患處,一日2次,使用2-5周,(癥狀消失以后繼續使用10天,防治復發),達克寧鹽酸特比萘芬噴霧劑,噴于腳上或者鞋襪子上(預防腳氣),一日2-3次,使用1-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