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一名確實依據水北為陽的慣例,但是如果你看地圖會發現洛陽的市區顯示的是在洛河南岸,為什么不叫洛陰呢。洛陽在幾千年的歷史上,城市中心一直在洛河北岸,也就是今天的老城區、瀍河區和西工區一帶,甚至直到解放后幾十年,市政府都在洛河北岸,當時的洛河南岸還是一大片農田,屬于城市郊區。
1、洛陽和江陰名字是怎么來的?
我是洛陽人,這個問題我來說一說吧。在全國各地名字里帶有陽、陰的城市很多,例如洛陽、襄陽、阜陽、江陰、淮陰等等,這些地名確實沿襲了古代的命名法則,即“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這些地名大多都和城市所在的地理環境有關,一般都位于河流沿岸,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約定俗成的稱呼。洛陽一名確實依據水北為陽的慣例,但是如果你看地圖會發現洛陽的市區顯示的是在洛河南岸,為什么不叫洛陰呢?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歷史是不斷發展的,它不是靜態不動的,
洛陽在幾千年的歷史上,城市中心一直在洛河北岸,也就是今天的老城區、瀍河區和西工區一帶,甚至直到解放后幾十年,市政府都在洛河北岸,當時的洛河南岸還是一大片農田,屬于城市郊區。從這個角度看,洛陽這個名字并沒有毛病,近十幾年來,洛陽大力開發建設洛南新區,市政府也搬遷到了洛河南岸的開元大道邊,隨后洛北的機關單位紛紛南遷。
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今天的洛南新區儼然已經成為洛陽的市中心了,逐漸取代了洛北老市區的主導地位,一般繪制地圖都會用一個圓圈?來代表某個城市,這個圓圈一般都是以當地政府所在地為準,如果市政府搬到郊區,那個圓圈就會畫到郊外去,例如平頂山市就是典型的例子。歷史在不斷向前發展,自然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城市的變化,全國很多城市的中心都在向新城區轉移,不能說因為這個就要改地名吧,
2、漢陽為什么不在漢水的北岸?
簡單的說,就是漢水改道的緣故。轉一篇文章《漢水改道,不改城名》,引自武漢市漢陽區地方志辦公室編,《漢陽典故傳說》(湖北人民出版社):漢陽城,是與漢水相關而命名的城名,由來已久,古代稱“江”專指長江,稱“河”專指黃河,其他河流多以“水”相稱,如涇、渭、漢、沔,指涇水、渭水、漢水、沔水。對地域方位多以山水劃分,山之南坡、水之北岸有陽光照射,稱為“陽”,反之則稱為“陰”,
因此,“漢陽”即指漢水北岸,漢陽城本在漢水以北。“漢陽”這個稱謂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周王朝控制漢水東北及至江淮的大片區域,分封了不少姬姓或姻親諸侯國,稱為“漢陽諸姬”。長江與漢水交匯處,春秋時即屬“漢陽諸姬”范圍,漢代因漢水又名“夏水”,故稱長江與漢水交匯處日“江夏”,漢陽城在東漢末初建時即稱江夏城,三國時改稱魯山城。
隋朝開皇十七年在魯山城中設漢津縣,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唐武德四年改魯山城為漢陽城,從大業二年(606年)至今,“漢陽”之名一直沿用。按古代地名命名規則,隋唐時期漢陽城無疑在漢水以北,況且《尚書·禹貢》記載:“蟠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漢陽城依大別山(漢陽龜山和鳳凰山的古名)而建,既然漢水“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漢陽城當然也在漢水入江口以北,
3、洛陽為什么叫洛陽?有什么歷史淵源?
洛陽位于河南西部,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于此,夏太康遷都斟,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于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
漢魏以后,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唐大運河上,舳艫相接,帆影聯翩,從洛陽東達于海,西至關隴,南下蘇杭,北朔幽燕;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