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火燒掉了具有一千二百年歷史洛陽城(從周公建城到董卓遷都),便洛陽周邊三百里都化為一片廢墟。這樣的情況下,關中就鎮不住整個中國,而洛陽卻成了香餑餑,比如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要將都城從大同遷到洛陽,后來隋朝也是定都在洛陽,”言下之意,就是真要打起仗來,洛陽也不安全,還是別往那里遷都了。
1、隋煬帝為何遷都洛陽?
看你還問西安人是否不同意,我告訴你,不光西安人不同意,全國其他地方的人,其他地方的專家學著也不會同意!你這屬于自娛自樂,張口就來。隋煬帝登基就貪圖享樂,不光修建了洛陽行宮,江都行宮,晉陽行宮,按你這么說,揚州和太原也是隋朝都城了!古代皇帝遷都,都是要發文昭告天下,簽署行政命令,而不是皇帝在這個地方住著,這個地方就成首都了,真是荒繆至極,
2、西周為什么準備建都洛陽,洛陽好在哪里?
關于這個問題,本人查到有這么一段記載,可以理解為什么要建造洛陽。如下:初武王作邑于鎬京,謂之宗周,是為西都,將營成周,居于洛邑,而未果。至是王欲如武王之志定鼎于郟鄏,卜曰:“傳世三十,歷年七百,”二月,使召公先相宅。三月,周公至洛,興工營筑,謂之王城,是為東都,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也。”周公又營成周,
3、董卓放棄了百年的洛陽遷都長安,他到底害怕什么?遷都是對的?
董卓換掉漢少帝立漢獻帝,惹怒了天下群雄,關東討罰聯軍在虎守關戰勝董卓,立刻要兵臨洛陽城下,董卓不走,就是等死。關中是董卓的老剿,只有遷都長安才安全,所以他是被迫遷都的,其實董卓是下了一步臭棋,他不應該挾漢獻帝遷都,而是應放棄漢獻帝,率軍回到關中據守,當一個割據西北的軍閥,留下皇帝在洛陽讓關東群雄爭,說不定還能象孫權的東吳一樣在西北稱帝建國。
大將軍何進愚蠢,聽信袁紹饞言,引狼入室,打破了東漢的政治平衡東漢有一個特點,自漢明帝劉莊的馬皇后開始,皇后都沒有親生兒子,所以皇后在皇帝死后,為了掌權,便總是立一個小皇帝,所以自漢章帝以后,便進入了外戚與宦官輪流掌權的怪圈,小皇帝頻出,太后臨朝稱制,任用外戚為大將軍,執掌朝政。等小皇帝長大后便想奪回權力,這時候小皇帝身邊只有宦官可以利用,于是宦官幫助小皇帝奪回權力,受到重用,
接著下一個小皇帝即位登基,太后又掌權,外戚又成為大將軍,小皇帝長大后又利用宦官奪權。東漢的后一百年就是在外戚、宦官的輪番上臺掌權中渡過,你方唱罷我登場,倒也達到了某種政治平衡,相安無事,可是漢靈帝死后,政局出了變數,繼位的漢少帝劉辮,太后是何太后,大將軍為何進。由于漢靈帝在位時,給予幫助他奪權宦官權勢太大,將宦官封為十常侍,他死后十常侍仍然把持著權力不還,
這個大將何進也是個草包,優柔寡斷,不能從宦官手中奪回權力,于他的手下袁紹卻出了個搜主義,建議何進召外蕃入朝殺掉宦官。結果被宦官們知曉,宦官們于是先動手殺掉了大將軍何進,袁紹見何進被殺后,便召軍隊進宮誅殺宦官,不分老幼殺了二千多人,凡沒長胡須者都被殺死。這里說一下袁紹有個小陰謀,袁紹實際是屬于士人集團,他家是四世三公,標準的世族豪強,
東漢的政權實際上三大支柱,外戚、宦官、士人集團。外戚、宦官在宮內斗,士人集團是在朝堂上為官,袁紹其實是想借何進與宦官相斗,一舉將這兩股勢都鏟除,然后士人集團掌權。可是這個時董卓接到何進的詔令后帶兵從關中進京了,正好碰上洛陽大亂,宦官帶著漢少帝劉辮、陳留王劉協逃到城外邙山腳下,于是便擁著皇帝帶大軍浩浩蕩蕩進了城,于是東漢滅亡的潘多拉匣便打開了,
董卓雖然是強蕃入朝,但他屬于外來勢力,朝中無根基,于是他決定行廢立之事,以達到樹立權威的目的董卓雖然依仗著軍隊入朝,但他一直屬于在外帶兵的強蕃,朝中無任何根基,朝中官員沒有人聽他的。董卓為了建立個人權威,便決定行廢立之,更換皇帝,這時候袁紹見董卓兵強馬壯,心里有些害怕,只對董卓說了一句:“天底下強大的人,難道只有董公你么!”,便向董卓拱了拱手,逃出洛陽,跑向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