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東北人而且是黑龍江的,所以我自小就知道東北人嘴里說的南方到底指的是哪里。無論走西口,闖關東,還是下南洋,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動機和動力,都是求生,在海外的雷州華人自稱潮州人是因為與潮州同屬學佬人(閩南人),另外雷州人的很多祖先是由福建莆田遷潮汕后再遷雷州,與潮州都有血統和文化的關系,自稱潮州人也無不可,更因是潮州一語不單是地域的稱謂,更是一種文化的代表,在廣東,就是以古潮州為代表的閩南文化與粵客三分鼎立,在外稱為潮州人能讓人更明白民群的類屬。
1、東北人嘴里說的南方,到底指的是哪?
我是東北人而且是黑龍江的,所以我自小就知道東北人嘴里說的南方到底指的是哪里。不過這么多年漂泊在外而且經常南北流動,我只能以中國人的身份客觀公正的來解讀一下,用黃河,長江來劃分未免太原始,俗話說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又與氣候密不可分,所以我區分的標準是氣溫帶,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亞熱帶及熱帶可稱南方,以北的溫帶及寒溫帶可稱北方。
但世居東北的人例如滿族,鄂倫春族等也包括移民東北日久而入鄉隨俗的內地人會以山海關為界,也就是在東北曾流行說的關里,關里約定俗成的示為南方,若細分一下遼寧對南方的界定或許會漸進向南達到黃河下游一線,反過來嶺南的粵港澳會以五嶺以北定義北方,還有海南的黎族等雖以島民自居,潛意識里默認的也是兩廣以北都為北方!,
2、為什么下南洋在東南亞的雷州人,都說自己是潮汕人,而不說是雷州人?
在海外的雷州華人自稱潮州人是因為與潮州同屬學佬人(閩南人),另外雷州人的很多祖先是由福建莆田遷潮汕后再遷雷州,與潮州都有血統和文化的關系,自稱潮州人也無不可,更因是潮州一語不單是地域的稱謂,更是一種文化的代表,在廣東,就是以古潮州為代表的閩南文化與粵客三分鼎立,在外稱為潮州人能讓人更明白民群的類屬!以先在廣東(包決海南地區)講閩南語的人對外都習慣自稱潮州人或學佬人!他不是地區意識而是民群意識!只因近來各地涌現自立意識嚴重,學佬人意識嚴重分裂各自為營,因而出現汕尾雷州自我分裂,潮汕人三字只代表了潮汕三市了,汕尾雷州都欲自立!而在外的廣東學佬華人,意識而受影響,故有自稱潮州人是不過份的!。
3、清末時期,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分別是哪些地區的人背井離鄉呢?
走西口,闖關東,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五者并稱中國歷史上五大移民潮,我國歷來是農業社會,人民也奉守安土重遷的心理,普通人能緊守著“老婆孩子熱炕頭”,大多數不愿意遷徙,可以想象當時人們生活困苦到什么樣了,人們才會選擇背井離鄉。何況有些還是冒著禁令,只為尋找一個出路,走西口走西口發生時間較早,因為自古以來山西就是靠近邊關,兵荒不斷,再加上土地貧瘠,民不聊生在我們想來只是一個輕飄飄的詞語,但是真正生活在那時候的人們才能體會到它的沉重。
西口主要是指山西殺虎口,陜西谷口,河北獨石口,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走西口主要是是晉北,陜北,冀北三個地區人,以前山西有歌謠:“歡歡喜喜汾河灣,湊湊胡胡晉,哭哭啼啼呂梁山,死也不過雁門關”。但是那是在兵災時期,殺虎口原名“殺胡口”,后來被清朝勒令改名為殺虎口,那里本來就是和胡人廝殺的地方,可以想見環境的惡略。
但是即便如此,在自然災害時能出走謀生路人們當然不能等著餓死,清末時期有諺語:“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而在忻州、雁北更加不堪,致使大批百姓流離失所。于是人們便把目光投向了草原,當時流傳著:“雁門關上雁難飛,歸化城中元寶堆”,歸化即現在的呼和浩特。有一些人開始移民,有一些人開始做生意,晉商開始發展壯大,
隨著走西口的流行,當時很多民歌也反映了出來,這些歌曲現在聽來都能令人潸然淚下,這是一個時代心酸史。闖關東關內關外通常以山海關為界,清朝時期嚴禁漢人前往山海關外,在康熙七年,康熙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以保證龍興之地作為退路,當時出關是違法的,所以用了一個“闖”字,清末時期,農民起義大量爆發,外國侵略者入侵等原因,清朝對邊關控制力逐漸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