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河南話有三類簡稱豫語,一類是通行于河南大部分地區的中原官話,即為人們通常習慣所說的狹義的河南話。在閩南,公認的閩南語只有兩個組成,那就是泉州話和漳州話,泉州話以泉州市區為代表,漳州話同樣以漳州市區為代表,他們分別代表了歷史上的泉州府和漳州府兩種口音。
1、女友是河南漯河人,這樣的訂婚是套路還是習俗?
應該是習俗吧,我們這里和你說的女友所在的地方差不多,全程下來也是這個數了,很多還必須有樓有車,俗稱一動不動,萬紫千紅(當然“萬紫千紅”是以前的事了,現在需要兩個“萬紫千紅”)。我們說是習俗,實際上男孩找女朋友不好找,所以水漲船高,結婚靠錢財來衡量了,這是不好的現象,但又怎么辦,人家這么辦了,你家拿不出來,女孩家肯定老大的不高興。
2、河南哪個城市是正宗的河南話?
謝謝邀請,河南話有三類簡稱豫語,一類是通行于河南大部分地區的中原官話,即為人們通常習慣所說的狹義的河南話,其次是通行于豫北太行山一帶的晉語-邯新片,分布在濟源、焦作、新鄉、安陽的各轄縣。還有一小部分則為通行于豫南地區的江淮官話-黃孝片,分布在信陽的新縣、光山縣,三種方言之間均不可以順利的交流。鄭州:河南話洛陽:河南話開封:河南話南陽:河南話三門峽:豫晉混合方言焦作:晉語新鄉:市區河南話,郊區晉語鶴壁:市區河南話,郊區晉語安陽:晉語濮陽:豫魯混合方言駐馬店:河南話漯河:河南話平頂山:河南話許昌:河南話周口:河南話商丘:河南話信陽:楚語偏湖北方言濟源:晉語永城:河南話傳統的音韻學認為語言含有聲、韻、調等因素,現代音韻學又拓展了一些新的領域,如韻律音韻學(Prosodic)和節律音韻學(MetricalPhonology),
這說明,音韻中不僅含有語言的節律,而且還有聲調的高低諸因素。河南方言以特有的四聲調值規律影響了旋律的發展形態,同時也賦予了它獨特的音樂色彩和濃郁的地方風格,聲調中原官話:聲調分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四類,個別地區如澠池、義馬、洛寧等縣市僅有三個聲調,入聲歸派入陰平和陽平,晉語聲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五類。
如今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推廣普通話以及城市化的影響,河南話正在逐步向普通話靠攏,一些重要的語音特征在大城市以及在年輕人口中已經很難見到。比如以上的第二條“尖團音的區分”,如今在老年人中常見,而在年輕人中很少;第六條的“子變韻”,也處在明顯的消亡過程中,而許多入聲字的讀音和聲調,被一些年輕人從普通話類推成了河南話,即采用普通話的讀音,而將聲調調型變化成河南話的形式。
3、閩南話的最早發源地,是漳州還是泉州?閩南話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閩南語的最早發源地,從閩南政區的沿革看,應該是泉州晉江流域,特別是南安豐州一帶,閩南語,作為閩方言的最大支派,幾乎遍布整個東南沿海,從浙江一直到海南,無所不包,但追溯其本源,無非是以漳泉兩地為代表的閩南地區。在閩南,公認的閩南語只有兩個組成,那就是泉州話和漳州話,泉州話以泉州市區為代表,漳州話同樣以漳州市區為代表,他們分別代表了歷史上的泉州府和漳州府兩種口音,
閩南在上古時期,屬于蠻夷之地,從來沒有因人煙輻輳而有所聞名,相反的,卻是不毛之地。一旦一個地區被中原政權發現并實施有效統治時,這個地區的人口和區劃也會隨之跟上,閩南真正進入中原勢力的視野,大概是三國時期的東吳,那時還是東漢建安年號,于是福建的新開辟便以建安為名,而閩南的第一次出現便是這個時期新設定的東安縣,也就是南安縣的前身,縣治就在南安豐州。
也是從那時候起,閩南開始慢慢集聚人口,以豐州為中心,最南到達九龍江畔,是為龍溪縣(梁代),就是現在的漳州市區和龍海,最北止于木蘭溪,是為莆田縣(陳代短暫存在),也就是的莆田市,中間還有個晉代短暫出現的同安縣,這大概就是閩南的最早濫觴,有人,有政權,就意味著有語言,那時的閩南語還沒有形成,至少和福州是一樣的,至于說什么,沒人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