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我就詳細講講我們吃的黃豆是怎么被應用在八竿子打不著的抗洪領域的。黃豆在老百姓的口糧中并非是不可替代性作物,所以大批量采購黃豆也不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從植物學的角度看,黃豆與大豆是同一種植物,但黃豆抗洪對于咱們百姓來說倒是挺新奇的,黃豆的價格一般2元一斤,大批量政府采購更是便宜,所以100噸的黃豆也就20萬元。
1、黃豆與大豆的區別是什么?
黃豆與大豆的區別是什么?從植物學的角度看,黃豆與大豆是同一種植物。大豆是正式中文名,是在《中國植物志》中確定的,這個名稱來源于《本草經》;黃豆這個名稱是通稱;在《詩經》中記載為菽(shu);別名還有白豆、秣(mo)食豆等,其學名為Glycinemax(Linn.)Merr.,是豆科大豆屬植物。
大豆原產我國,全國各地都有栽培,東北地區最多,大豆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現在已知的栽培品種有一千多個。種子的表皮有淺綠色、黃色、褐色、黑色等,實際都是大豆的不同品種而已,不是單獨的植物。大豆的外形特點:一是一年生草本,高三十到九十公分;莖干直立,粗壯,上部常纏繞狀,莖上密生褐色長毛;復葉常有三個小葉,兩面有稀疏的粗糙毛,
二是總狀花序有花五到八朵,花蝶形,花冠紫色、淺紫色或白色,六七月開花。三是莢果肥大,長圓形,稍彎,下垂,黃綠色,長六公分左右,表面密生黃褐色長毛;種子橢圓形或球形,種皮光滑,淺綠色、黃色、褐色、黑色等多樣,因不同品種而異,七到九月果實成熟。大豆的用途:第一,食用:大豆中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是人們的主食之一,
2、武漢采購360噸黃豆來抗洪,黃豆和抗洪有什么關系?
“黃豆抗洪”其實早有成熟案例可循,因為黃豆遇水變大的特性,對處理漏水可起到很大作用。不過,很多人質疑使用黃豆會不會太奢侈浪費了?其實不然,用完的大豆還大有用處,這篇文章我就詳細講講我們吃的黃豆是怎么被應用在八竿子打不著的抗洪領域的。事件回顧由于連日來降水增多,長江中下游防汛形勢嚴峻,江堤告急,為了守住長江大堤,7月9日接到通知后,武漢市江夏區成立工作專班,從本地市場及外地市場搶購黃豆,共計采購了360噸黃豆應對險情。
這360噸黃豆,被分別存放于金口電排站和范湖糧庫內,以便于抗洪官兵隨時取用,此外,江夏區抗洪工作組還采購了超過1000立方米的砂石備料,存放在居字號分段院內,用于處置長江干堤險情。其實,這并不是黃豆抗洪的第一次應用,據武漢市江夏區融媒體中心報道,早在今年3月,江夏區就采購了近60噸黃豆用于防汛,而且隨著近來長江水位不斷升高,他們又從周邊地區采購了300噸的干黃豆。
黃豆抗洪原理其實,我們對武漢市采購砂石并不奇怪,因為決堤后抗洪最常用的就是這些東西,但黃豆抗洪對于咱們百姓來說倒是挺新奇的。這主要是利用了黃豆本身的一個特性,那就是泡水發脹:小小的豆子在水里泡時間長了就會膨脹起來體積變大,體積變大后的豆子就會將所填充的孔隙全部堵死,這比沙土好用的多。不過,需要堵水的地方那么多,也不能所有場合都用黃豆啊,不然老百姓吃什么?確實,黃豆抗洪只用在某些特殊場合——管涌,
簡單來說,管涌就是堤壩滲水嚴重時,土體里的細沙被流水沖出來,在外形成環狀的沙包。據《實用水文學詞典》解釋,“管涌”是在滲流作用下,土體細顆粒沿骨架顆粒形成的孔隙,水在土孔隙中的流速增大引起土的細顆粒被沖刷帶走的現象,也稱“翻沙鼓水”或者“泡泉”,涌水口徑有大有小,小的只有幾厘米,大的會長達一米以上,這些孔隙周圍一般形成隆起的沙環。
可不要小瞧那些幾厘米的管涌口,當這些口子出現的時間久了,大量的涌水翻沙會破壞堤防和水閘地基土壤骨架,久而久之地基不牢就會引起建筑物塌陷,造成決堤、垮壩,對付管涌的方法倒是挺多,但蓄水反壓是一種最有用的辦法,這個辦法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抬高管涌區內的水位,從而減小堤內外的水頭差,進而降低堤壩內外的滲透壓力,這時候水就沒有外溢的動力了,地基也就不會被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