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在體制內工作,只要不是自己辭職,或者違法、犯嚴重錯誤,可以工作到退休。說實話,體制內工作的待遇只能說是中等水平,因為比較穩定,所以很多人擠破頭想進入體制,體制內的工作,有國家背書,完全不用擔心被裁,那你為什么放棄體制內的工作,現在選擇來互聯網呢。
1、在體制內單位上班待遇怎么樣?
分享兩個真實的故事,看完你就知道在體制內上班到底怎么樣了。朋友A在某直轄市住建委上班,副主任科員,月工資7000多,年終獎約4萬,去年中秋節最后一天,他領導給他電話,讓他到單位加個班,他回單位加了兩個小時的班。第二天上班,他領導直接讓他調休了一天,他還告訴我,他們單位上班是上班,下班是下班,只要是下班時間,基本上沒人會因為工作給你打電話,就算有人打電話,八成也是喊吃飯的。
朋友B在某省會市區街道辦上班,副主任科員,月工資7000多,年終獎約10萬,因為街道辦的工作相對繁雜,而且朋友B還負責單位的黨建工作,平日里非常繁忙,所以年終獎比較多。說實話,體制內工作的待遇只能說是中等水平,因為比較穩定,所以很多人擠破頭想進入體制,兩點建議:1.如果你喜歡穩定,喜歡波瀾不驚的日子,那么體制內的工作很適合你;2.如果你想致富,或者說能力比較強,最好還是不要進入體制。
2、體制內(機關事業單位)現在工作壓力大嗎?
機關事業單位喝茶看報的年代早已過去,現在的公務員和事業編承擔的壓力、面臨的挑戰遠超很多人想像,越是往基層越明顯,簡單來說,現在的領導不好當了。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承受的壓力主要有三個方面:1、工作壓力,工作標準越來越高,要求越來越細。工作一細,事情就多,強度自然而然就上來了,特別是像鄉鎮這樣的基層單位,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什么事一竿子插到底,來個人都是領導,開會、調研、接待等等應接不暇,很多還是突發性的、臨時性的任務,上來就要結果,給你喘氣的機會都沒有,不得不翹起屁股拼命干。
類似的事情隔三差五來一波,節假日、休息日全賠上了,因此常年白加黑五加二,透支身體在基層是再正常不過的事,2、問責壓力。各種考核、追責制度對當前體制工作形成極大約束,稍不留神即可能被追責,而且是終身責任制,無形中給工作增加了壓力,特別是一些重要部門、要害單位,權力越大責任越大,都是體制內高風險的崗位。2012年以來,因此受了處分、丟了帽子、進了局子的屢見不鮮,
雖然機關事業單位有容錯機制,但是相對問責機制,這種容錯起到的效果太有限。體制內經常有人說,干多錯多,因此不愿干事、不想干事,甚至寧愿退出領導崗位以求規避風險,從側面也反映了當前在體制單位工作所承受的心理壓力,3、輿論壓力。體制工作現在幾乎都在社會、媒體的監督下運行,特別是一些窗口單位、服務部門,長期與老百姓打交道,直面社會百態,有時候不得不承受一些委屈。
比如窗口單位的工作人員,一再強調不得與服務對象發生沖突,要微笑服務、人性服務,在這種嚴苛的要求下,絕大多數時候他們都能做到,但是偶爾也會碰到一些不講理的人,這些人說話做事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只要結果不講規矩,稍不滿意就投訴,一旦事情被曝光,不管工作人員有沒有錯,社會輿論往往都站在群眾方,為了平息事態,有時候單位不得不拿工作人員來墊背,給予一些處理。
類似的事情層出不窮,客觀上也給體制人員帶來了壓力,總的來說,在體制內工作想和以前那樣輕松肯定不可能了。不說其他,就是每年例行的績效考核,如同緊箍咒套在單位和個人頭上,讓你幾乎輕松不了,再加上日常、突發事務的跟進,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區別只是壓力大小而已。綜合來看,體制內單位的工作壓力大致是“兩頭大、中間小”的狀態,
基層縣區和鄉鎮壓力最大,工作強度也最高;省直機關和部委高屋建瓴,看起來站位高,是領導,屬于指揮者的角色,很多人以為不會太忙,其實他們內部的壓力并不小。越到高層,工作要求越高也越嚴,而且辦文辦事辦會程序相當規范,一步都不能錯,這種高標準嚴要求使得其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敢有絲毫馬虎,加上大機關無形中透著的壓迫感,壓力并不亞于基層單位,只不過基層是身心俱疲,而大機關更多的是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