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作為陰陽歷的一種,每月的天數依照月虧而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基準;為了合上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周期即回歸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因此農歷的閏年為13個月閏月每幾年出現一次,擴展資料:中國舊歷農歷紀年中,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月年,擴展資料:中國舊歷農歷紀年中,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月年,,兩年或三年一次。
每兩到三年一次。我國歷史上在秦代以前,把閏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漢初把閏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此后又規定“不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直到現在仍沿用這個規定。擴展資料:中國舊歷農歷紀年中,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月年。一般年份為12個月,354或355天,閏年則為13個月,383或384天。農歷作為陰陽歷的一種,每月的天數依照月虧而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基準;為了合上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周期即回歸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因此農歷的閏年為13個月
每兩到三年一次。我國歷史上在秦代以前,把閏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漢初把閏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此后又規定“不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直到現在仍沿用這個規定。擴展資料:中國舊歷農歷紀年中,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月年。一般年份為12個月,354或355天,閏年則為13個月,383或384天。農歷作為陰陽歷的一種,每月的天數依照月虧而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基準;為了合上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周期即回歸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因此農歷的閏年為13個月
兩年或三年一次。民間有“十九年七閏”的概括法。農歷上,由于平年的12個月(我們暫且就把它叫做“陰歷月”吧)總天數要比陽歷少11天,于是歷法規定每隔兩年或三年,就必須增加一個閏月來補大約一個月的差。又由于這個差額不是一個有規律的數字,所以,到底哪年需要增補一個閏月,也并不是很有規律。不過,隨著年份的增多,人們總結出了一個“十九年七閏法”的規律,即是說,在十九年里,我國農歷大致應該有七次置閏月的年份。到底在哪個月的后面增加閏月合適,要看哪個月與二十四節氣差的懸殊而定,因為農歷的二十四節氣與陽歷日期,還是基本相符的。但一般情況下,農歷的臘月和正月后面,是不置閏月的。比如,2006年,我國的農歷就閏七月,2009年,我國農歷閏五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