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沙河以北早已成為漯河市發展的重點區域,漯河高鐵車站在漯河西面建成通車,漯河新區在漯河東面布局,而漯河南環路以南卻無法再修一條東西貫通的道路,留下了漯河南部靠近城區的大片待開發區域。由于漯河南邊有駐馬店地區地界所限,制約了漯河向南發展,漯河市只能向北、東、西三面發展。
1、漯河有哪些歷史文化名村?
舞陽縣章化鄉前古城村、后古城村,兩個村位于東不羹城遺址內,東不羹國為周初封國,楚國強盛后為楚所滅,筑為東不羹城,漢時為定陵縣,魏設定陵郡,太元15年(公元390年)東晉時后燕將慕容農討賀耕于定陵毀棄此城,后移至沙、灰河交匯處東的北舞渡。以后各個時期都有居民,曾出土大量陶片和飾有繩紋磚、瓦當及五邊形、三角形、圓柱形排水管道,楚國金幣,銅劍、銅箭頭,宋明清錢幣,漢代銅壺,陶罐、陶壺、陶網墜、陶紡輪,篆體“定陵”陶片和陶質劍范等等,城墻遺址尚存2—3米高,周長約6000米,
2、西平咋不劃漯河?
前幾年,在漯河及周圍地區的坊間長期流傳著關于“西平上蔡劃歸漯河”的傳言,說是在漯河升格時,準備讓西平上蔡劃歸漯河,后來因為漯河市只想要西平,駐馬店則希望要西平就要連上蔡一塊劃過去。這種說法在民間十分流行,但始終沒有得到官方的證實,也就不了了之了。當漯河俗稱的“南二環”再次提出來的時候,如何處理和西平地界的關系,又擺在人們的面前,
坊間傳言,這次漯河修南二環,不再是漯河自己的事情了,這條道路已經升格為省道,按照省道的要求和標準來修。如何修?道路規劃到那個縣市的地界,就由那個地市的相關部門來負責修和維護,這樣就不再牽涉到,你家修路,占用了我家的地,需要各種賠償以及相關爭議。也就不存在,我修的路,到你家門口你就不走了的問題,仔細想一想,這的確是一個解決邊界,合理利用邊界發展經濟的好辦法。
其實,聽上年紀的老人說,西平縣與漯河市鄰近的人和鄉、老王坡、五溝營鎮原本就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漯河市與郾城縣分設時劃入西平的厡郾城縣轄區,至今仍被當地人稱為“老郾城”,最后連鄰近的西平縣都沒有劃歸漯河就只能讓人往“意見分歧”上去想。而正是這一時期的人為分割的區劃安排,嚴重影響著后來漯河市和漯河與西平縣交界地帶的經濟發展,
現在漯河市的城市建設長期無法向南展開,至今漯河南環路以南,除衡山路以東有一“民營工業園”外,其它區域仍散布著一個個未經規劃、改造的自然村;西平縣北部區域的人和鄉的高橋村、大朱、前董村以及京廣鐵路西的王孟寺等村,雖然離漯河很近但由于無法納入漯河市的規劃,目前也仍是道路失修房舍破舊的自然村落,這些都與漯河北部地區形成鮮明對比。
而這些靠近漯河的西平縣人和鄉的年輕人,就近打工賺錢,就是在漯河的企業干活賺錢,還有一大部分農民為子女在漯河買房置業,由于漯河南邊有駐馬店地區地界所限,制約了漯河向南發展,漯河市只能向北、東、西三面發展。人和鄉周邊地帶也就失去借助漯河發展的機會,無不令人遺憾。現在沙河以北早已成為漯河市發展的重點區域,漯河高鐵車站在漯河西面建成通車,漯河新區在漯河東面布局,而漯河南環路以南卻無法再修一條東西貫通的道路,留下了漯河南部靠近城區的大片待開發區域,
這即使漯河南部鄰近地區喪失了毗鄰城市的地理優勢,也制約了漯河城市空間的合理布局,顯露出漯河城市發展的南北不平衡現象。所以,破解漯河南部發展瓶頸,還需要河南省委省政府出面,以修省道的方式打破這個困局,否則,再這樣僵持下去,對漯河和西平的發展都沒有好處,希望漯河西平兩地求同存異,合作共贏,早日實現共同發展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