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中兩邊的兩條曲線,像河流的兩岸;河中的幾個小點,指奔流的河水。四川籍的詩人、學者流沙河先生,曾經專門否定了四川得名于四條河流的說法,商代七族里面有一族的祖先就叫施氏,干嗎的,例如晚清民國時期的通識課本《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中,對四川的解釋就采用了這個說法。
1、四川施姓從哪里遷來的?
因為施姓和方姓的關系密切,這就涉及到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悲情人物。施姓是一個很古老的姓氏,它的第一個起源是姬姓,春秋時候魯惠公有個兒子叫尾生,字施父。自此以后他的后代就都姓施了,這是一支,第二,夏代的時候有一個施國,施國的后人就以國名為姓。這一支施氏所在的地方在恩施(今天的湖北省恩施一帶),這個地名至今未改,挨著今天的神農架一帶,
這一支和上面提到的那支,沒有任何親戚關系。還有一支出自子姓,商代有七族,七族是指什么?七個行業(yè),七種分工。比如說后來咱們講的士、農、工、商,叫四族,對不對?或者叫四民,商代七族里面有一族的祖先就叫施氏,干嗎的?做旗子的。這個職業(yè)其實也正是“施”字本來的意思,后來這一些人就索性以職業(yè)為姓,成為施姓的一支,
2、你的先輩是從哪里遷入四川的?
湖廣填川時,大多數遷徙到四川的人,必須先到湖北麻城縣孝感鄉(xiāng)集合,然后再由官府登記分配,就像是一個移民中轉站,所以,大多數的川人都以為祖上來自麻城孝感,其實未必!歷史上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之說!潼南塘壩王氏家族(含周邊遂寧、安岳、大足、銅梁、合川的部份王氏)的字輩:一仲國正大,文學啟洪先;祖宗維澤裔,永世胤朝元。
自1744年始修入川族譜,一仲兩輩實未入川,因當時各方面條件簡陋,況且文化有限,所修族譜甚簡,再則年久失修、族譜殘缺,曾誤傳是“三槐堂王氏”,而2015年重修族譜時經專業(yè)小組人員去鄂湘贛實地走訪查譜考證,核實屬“廬陵太原王氏-贛湘王氏”。祖居太原,唐僖宗中和年間(約在公元883年)從山西太原經蜀入贛,初居廬陵(今江西吉安),
后代某支在“江西填湖廣”時西遷湖南邵陽,清康熙癸未年(公元1730年),二十七世祖國璽、國銘、國璉及堂兄弟國治從湖南寶慶邵陽仁鳳都經湖北麻城孝感徒居入川,國璽、國銘、國璉落業(yè)于潼川府遂寧下安里(即今重慶潼南塘壩),鼎足而居,后代人丁繁茂,在川渝開枝散葉,有遷居于云貴湘鄂粵贛皖者;國治落業(yè)于安岳龍臺。重慶湖廣會館有族譜可查,
3、四川省的四川又從何而來?四川現在只有三川,為何還叫四川省?
不知你所說的三川是哪三樣東西。而且,四川省稱呼的來源,是北宋初期四個行政監(jiān)察區(qū)“路”的合稱,與什么三川扯不上,我們來看看“四川”這個地名稱呼的由來和演化過程。四川之地,起初稱為蜀地,夏商時期,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沿岷江而下,遷徙至成都平原,到商周時期建立了蜀國。從而有了古稱“蜀”,后來,在今四川之地有蜀國、巴國等小國家。
戰(zhàn)國時期,秦國兼并蜀國、巴國,推行郡縣制,在今川西設立蜀郡(治所在成都)、川東設立巴郡(治所在江州,即今重慶),西漢時,在今四川之地增設了廣漢郡。漢武帝時在全國設立了13個刺史部,今四川地區(qū)屬于益州刺史部,三國時期,劉備建國“漢”,史稱蜀漢。三國末年,魏滅蜀漢,分割益州,增設梁州,兩晉和南北朝時期,就一直沿用梁州、益州的建制。
在這期間,今四川之地先后建立了多個政權,更迭頻繁,但是“蜀”或“巴蜀”的稱呼一直存在,唐朝建立后,廢除州、郡制,將全國分為十道,每道各轄若干州。在隋唐時期,“道”屬于監(jiān)察區(qū)名稱,不是正式的行政機構,“安史之亂”后,地方割據興起,“道”成為事實上的地方行政機構。在此期間,改益州為劍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
因為此地位于劍門關以南,故名劍南道。而且,今四川之地的一部分例如劍閣以東地區(qū),屬于山南東道、山南西道管轄,宋朝建立后,地方行政機構實行州(府/軍/監(jiān))、縣的二級制,同時,設置直轄于中央的監(jiān)察區(qū)“路”,地位高于州(府/軍/監(jiān)),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將天下分為15“路”。后來增加到18路、23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