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的區域劃分來看,襄陽城西二十里是在襄陽的地盤上吧。豹眼認為,諸葛亮躬耕之地就在今天襄陽的地界上,南陽臥龍崗是祭祀武侯祠的地方,也很有歷史文化底蘊,也是旅游觀光的好地方,“現在是在你襄陽地盤上,但歷史上是南陽的,(臣本布衣,躬耕于【隆中】——諸葛亮)4、隆中就在襄陽,南陽是瞎忙活了(以“躬耕隆中”為前提,把諸葛亮說的“躬耕南陽”給推翻了)5、諸葛亮的老婆、朋友、老師都在襄陽,他為何去南陽。
1、南陽襄陽諸葛亮之爭結論辦法是什么?
很簡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諸葛亮自述是第一手史料,后人再怎樣畫蛇添足、附鑿或“號曰”都不好使。東漢末“南陽(南陽郡)”在哪里?①治所在宛城/宛縣(漢宛城遺址在今南陽市宛城區);②治域涵蓋37縣,“自漢以南為南郡,自漢以北為南陽郡”,△《后漢書.志》記載的東漢南陽郡郡治(宛城)位置及郡域(轄區)南陽臥龍崗在宛城西七里(宛縣境內),襄陽“古隆中”在漢水南岸。
2、諸葛亮在哪里出山的,南陽還是襄陽?
一、弄清幾個問題(1)諸葛亮什么時候“躬耕南陽”的?(2)三顧茅廬的時間(3)諸葛亮做《出師表》的時間(4)南陽郡、宛縣、臥龍崗、鄧縣、南郡、襄陽縣、隆中、襄陽郡的關系,二、回答以上問題(1)《三國志》記載“(諸葛)玄卒,亮躬耕隴畝”,所以諸葛亮躬耕的原因是“玄卒”,這一年是197年,諸葛亮年17歲。
(2)227年做的《前出師表》有“先帝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爾來二十一年”,看以看出三顧茅廬發生在207年,諸葛亮年27歲,(3)228年諸葛亮做《后出師表》。(4)據《后漢書》記載襄陽屬南郡,不屬于南陽郡,據《晉書》記載,208年曹操取荊州,置襄陽郡,瞎原南陽郡的樊城、鄧縣。三、諸葛亮躬耕地1、首先諸葛亮自己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所以躬耕地在“南陽”,
2、據《后漢書》、《三國志》、《晉書》記載,南陽郡、南郡以漢江為界,所以,躬耕地必在漢江以北,顯然不是今漢江以南的隆中。3、207年劉備三顧茅廬,208年曹操取荊州,置襄陽郡,瞎原南陽郡樊城、鄧縣,227年諸葛亮做《前出師表》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顯然此“南陽”不包括鄧縣、隆中(習鑿齒言隆中屬鄧縣),
有人說諸葛亮不會承認漢賊曹操對大漢的行政區劃調整,這是個笑話:(1)208年時,漢獻帝還在位(2)據《關羽傳》記載“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羽以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可見劉備認命關羽為襄陽郡太守,所以諸葛亮是承認襄陽郡。4、諸葛亮在《后出師表》里說“曹操困于南陽”,必“南陽”是宛(河南南陽),197年宛城之戰,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戰死,
這里顯然諸葛亮用“南陽”指代郡治宛,實際上這是一種慣用用法,如《后漢書》“南陽,洛陽城南七百里(約今500里)”、《南都賦》“夫南陽者,真所謂漢之舊都者也”、《孫堅傳》“比之南陽”、《張繡傳》“張繡在南陽”這里的“南陽”都是宛城,是不能理解為南陽郡的。實際上,“南陽”是“伏牛山南、漢江北”這一范圍的描述,宛也是這一范圍地形(南陽盆地)的直接描述,南陽即宛,
今南陽市和宛城區均簡稱“宛”。東漢南陽是開國皇帝劉秀是家鄉,又是南都,所以南陽被稱為“南都帝鄉”,諸葛亮來南陽躬耕是合理合情的。5、再說說“隆中”的問題:(1)諸葛亮死后70年,《蜀記》出現“隆中”,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
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注意此“隆中”在沔之陽(漢江以北),且劉弘去的是“故宅”(宅院,磚瓦房),不是諸葛亮說的“草廬(茅草屋)”。(2)習鑿齒言“亮家于南陽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請問:諸葛亮的“家”是隆中嗎?那出生地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新野、成都是不是“亮家”?再者鄧縣真能管住隆中?另外,習鑿齒在《襄陽記》說“襄陽有孔明故宅”,習鑿齒說的好好的,隆中屬襄陽,習鑿齒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所以,我們說諸葛亮躬耕地在宛(河南南陽),不可能在南陽郡鄧縣(樊城北),更不可能在漢江以南的南郡隆中,至于隆中屬于鄧縣管轄,真是開玩笑——鄧縣在樊城北,它怎么能跨越樊城、跨越漢江、跨越萬山,管轄隆中?最后,還是請大家尊重一下丞相吧——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