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發展,我很高興武漢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呈現出新風尚,武漢的市容環境和社會風氣越來越文明,這與武漢外來人口較多也有關系,說普通話的變多了。光谷的突飛猛進,漢街的再塑,武鋼的轉型,現在武漢總是敢為天下先,每天不一樣,首義精神,這都是因為武昌的存在。
1、武漢作為一個“有故事”的城市,漢口、武昌和漢陽哪里最能代表武漢的文化?
題主說的是有故事,我選擇武昌!漢陽,是最古老的,漢水之陽而得名。高山流水,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現在有古琴臺、琴臺大劇院與琴臺音樂廳,漢陽有音樂氣質。大唐李白唱“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漢陽有大唐的盛氣。張之洞的近代化改造,漢陽是主要試驗場,漢陽造名揚天下,沌口的崛起,訴說著漢陽是工業之都,
漢口,歷史最短,起于漢水改道。從一片沼澤,到中國四大名鎮,從徽幫湖南幫等諸方雜處,到西方列強五個租界,再到劉歆生為代表的華商,池莉筆下的來雙揚們,中山大道六渡橋宗關江漢路漢正街,過早核心在漢口,武漢市政府在漢口,每個漢口人都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所以,漢口是一座商業城市,武漢是全國最市民的城市,也是當時東方芝加哥光環之所在,這離不開漢口的塑造。
武昌,有武乃昌,得名于三國孫權時歷史同樣悠久,黃鶴樓,上下千年,天下江山第一樓,有此樓在,武漢才有文氣,才有故事。湖北省巡撫也好,湖廣總督也罷,近代以來,武昌是湖北之政治文化中心,張之洞開洋務運動,西方文化吹進曇華林等武昌古城。1911年,更有武昌起義開創民國以至今,大革命,武漢會戰,陪讀,臨時政府,等等,武昌都是中心。
建國后,省政府所在地,東湖賓館所在地,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精英引領江城風潮,湖北日報知音今古傳奇特別關注均在武昌。光谷的突飛猛進,漢街的再塑,武鋼的轉型,現在武漢總是說,敢為天下先,每天不一樣,首義精神,這都是因為武昌的存在,相對略顯“老邁”的漢口,武昌可以說是如今武漢最有活力也是在全國最有影響力的地區。
2、武漢的文化底蘊到底如何?
大家說的都比較專業,,我來說說個人感受吧:網上很多人說武漢是個大縣城,說經濟不如北上廣,天天滿城挖,我到處旅游,去過好多地方,還是非常喜歡武漢,武漢像個中部的大哥,要底蘊有底蘊,沉穩樸實努力!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優點,各有各的好,北上廣深是發展的好,但不代表你就過得好。在武漢生活壓力沒那么大,物價還好,自由自在的生活,有長江大湖,物產豐富,高校多教育好,醫療交通出游都方便,
3、大家覺得武漢人怎么樣?好相處嗎?
我是70后,母親是上海人,我在上海出生并度過童年。父親武漢人,后來父母離婚了,在滬讀完小學,中學大學以及后來基本都在武漢。其實說到底,哪里都有好壞,武漢的很多男性勇敢果斷,有擔當,經常很有義氣,不計較太多。做學問的也很讓人佩服,武漢的女性有不少很能干,性格中有潑辣利落的一面。總而言之,與武漢人打交道不是那么累,沒有太多的彎彎繞,但前提是對武漢人的民風民俗有個基本了解,
武漢話里有“您家”“他您家”的敬語,其他評論里說武漢人日常用語不文明,這個事實更多存在于上一輩武漢人。隨著時代發展,我很高興武漢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呈現出新風尚,武漢的市容環境和社會風氣越來越文明,這與武漢外來人口較多也有關系,說普通話的變多了,過去我是欣賞上海的,但是現在我回到上海除了傷感就是失望,因為那種文明的氣息已經所剩無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