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在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轟然倒塌。今天我們看到的雷峰塔,則是在2002年重建的,據說到了明代,因為倭寇時常騷擾浙東沿海一帶,杭州也不免遭殃,一次,倭寇進入杭州時,發現西湖一帶山林茂盛,因為怕有伏兵,就放火燒山,最終雷峰塔的外部木結構為火所燒,只留下磚身,滄桑地矗立在西湖南岸。
1、杭州西湖的雷峰塔為什么會倒?
雷峰塔為什么會倒塌?這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建造于吳越國時期的雷峰塔,原名叫皇妃塔,是吳越國王為紀念自己的皇妃生子而建,最初打造的時候,這座塔外身是木結構,內部是磚結構。據說到了明代,因為倭寇時常騷擾浙東沿海一帶,杭州也不免遭殃,一次,倭寇進入杭州時,發現西湖一帶山林茂盛,因為怕有伏兵,就放火燒山。
最終雷峰塔的外部木結構為火所燒,只留下磚身,滄桑地矗立在西湖南岸,塔磚裸露久了,老百姓就發現這些塔磚很有來頭。有一些磚塊是有字無孔的,有一些則是有孔無字,這些有孔的磚身里,竟然還藏了卷起來的經帛。而杭州是傳統的蠶絲之鄉,種桑養蠶的老百姓,發現這些經磚后,就覺得雷峰塔既然在傳說中是鎮壓白娘子的,也就是鎮壓蛇蟲的,而自己平時出在采桑葉,最怕的就是遇見蛇蟲,
同樣,家里的蠶房,也最擔心爬進蛇蟲,那樣蠶寶寶就養不好了。因此,那就干脆挖出塔磚,并把磚塊帶回家,正好可以鎮宅,讓家里的蠶寶寶養得質量更好,當大家都天真地開始挖塔磚以后,塔基就很容易被挖空。終于在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轟然倒塌,今天我們看到的雷峰塔,則是在2002年重建的。生活似旅行,有緣即同行!更多旅游資訊請關注本號:【筆尖上的旅行】,一個致力于讓文字帶上趣味和態度的頭條號!,
2、杭州雷峰塔遺址被扔成“錢山”,在景區扔錢的人到底是什么心理?
中國人的素質越來越高了,在公園里亂扔果皮紙屑的人也少了。不過,游客在景區扔鋼镚紙幣的熱度卻依舊不減,游客在景區里扔錢,多半是為了祈福,討個彩頭,所以往寺廟扔錢的特別多。除了專門設立的“功德箱”,有的寺廟還會開辟一個小水池之類的地方給大家扔鋼镚,▲寺廟許愿池不過要說這些地方也夠用了,干嘛要往博物館的佛教造像上扔?其實吧,扔錢這事兒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要解決中國人為啥愛往景區扔錢的疑問,我們還得找找這個行為的源頭。
《左傳》說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國家的大事就倆,一個是祭祀,一個是打仗。祭祀呢,就要通過向神靈進行供奉,換取神的饋贈和保護,最開始,人們祭祀的代價還是比較高的,因為那時候的犧牲品是活人。后來才改成其他東西,比如牛、羊、玉璧,▲清代祭祀場景這時候,扔錢的雛形就出來了。先秦時代,中國人通過燎(火燒)、埋(土埋)、沉(投河)三種方式把玉器奉獻給神靈,換取庇佑,
歷代的皇帝也會用類似的方式祭天,比如往名山大川投放黃金和玉,稱之為“金簡玉牘”,據信這會把他們的禱告帶到神靈面前。武則天就曾經在嵩山投了一塊金簡,到1982年被一位農民在山溝里撿到了,現在是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武則天投于嵩山的金簡民間的祭祀就沒有皇室那么土豪了,不過方式差不多,比如丟牛羊到河里祭祀河神。
于是,最晚到唐代,往風景名勝丟錢,成了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唐代《朝野僉載》中曾記載并州有一個妬女泉,泉水澄澈千丈,“祭者投錢及羊骨,皎然皆見”。另外,佛教在這件事兒上也功不可沒,佛法告訴人們,“修財布施得財富”。所以與其把錢白白扔河里,不如放進寺廟的功德箱,用來修葺廟宇佛像、維持僧侶開支,還能獲得福報善果,
▲寺廟功德箱由于宗教熱情高漲,有的信徒甚至會直接在做法事的時候,把財物撒到得道高僧的身上。唐代《續高僧傳》中提到寶巖和尚在“俗講”時,信眾拼命往他身邊丟財物,“士女觀聽,擲錢如雨”,除此之外,扔錢這個行為也有點意式風情,《羅馬假日》里,奧黛麗·赫本就往水池里扔了個硬幣,那兒就是著名的特雷維噴泉,也叫許愿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