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為了生存,只好硬著頭皮去闖。闖關東的山東人最遠到過現在俄羅斯境內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別名海參崴),行走在晉東南大地,發現境內很多村莊都是山東人、河南人聚族而居,闖關東的人以山東人和河北人居多,從清初到民國年間,內地闖關東的人數達到了3000萬人次,多數是因自然災害和戰亂而迫于生計的人們。
1、“闖關東”人人皆知,但山東人、河南人“走山西”為啥鮮有人提及?
行走在晉東南大地,發現境內很多村莊都是山東人、河南人聚族而居。繼續深入運城、晉城、長治等地,發現這種情況并不是偶然的,晉東南沁縣一帶,1970年代初,常有河南、山東去的人打零工,在當地人心里,好像河南、山東都是窮地方,因為歷史上,常有河南、山東的人逃荒過來。今天看來,山東人逃荒,闖關東的多,逃往山西的,主要是魯西一帶如菏澤地區的人口;河南人逃荒,則山西是一個主要的方向,
逃荒到山西的河南人,真是太多了。1942年因為戰亂、干旱的原因,河南爆發大饑荒,平息大旱之后,又遇蝗災,由于河南地處前線,有下級瞞報、政策失誤、交通堵塞等原因,導致饑荒遍及全省111個縣。根據現有的材料顯示,河南111個縣中有96個縣受災,其中災情嚴重的有39個縣,受災總人數達1200萬人,據詳細的統計,在河南1200萬受災人口中,大約150萬人死于饑餓和饑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約300萬人逃離河南。
而大多數關于河南饑荒的中英文敘述都認為,饑荒導致大約300萬人死亡,據悉,當初因為戰亂災荒的原因,大量的河南、山東難民為了躲避戰亂,舉家開始逃荒,一路逃到了山西。據很多當事人回憶,他逃來時已經成年,口音沒改,講一口河南話;她的妹妹逃來時未成年,口音改了,講一口地道的沁縣當地土話,狗賴他娘剛來時嫁在外村,有生育,后改嫁本村,生下狗賴。
記得她個子高,身材好,半裹過的腳,容貌也好,年輕時肯定屬于漂亮的婦女,生產隊期間,某天早晨輪到我家給上地的人送飯,我去她家取飯,等待間隙,她突然往我口袋里塞兩個蘋果,也不說話。當時,大家都窮,兩個蘋果可不簡單,說明她很善良很喜歡男童,我記得清清楚楚,是紅紅的沙沙的那種香蘋果,個頭不是很大,應該是她家樹上結的吧。
2、山東、河南都是產糧大省,為何還會出現“河南人逃饑荒”、“山東人闖關東”這類事情?
謝謝邀請回答,山東河南是產糧大省那是經過解放以后半個世紀的努力才成為產糧大省的。以前,從江蘇的徐州,到山東的荷澤都是黃河故道,全是沙土,不長莊稼,當時的百姓在種莊稼的時候撒上種子,然后攜家帶口到河南討飯。討來的殘湯剩飯吃個半飽,討來的各種各樣的饃塊,曬干了侍奉老人,兒童等出不來討飯的人。走投無路的人,年輕力壯的人,攜家嘴口闖關東,
河南到山東江蘇討飯主要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連年自然災害,蔣介石扎開黃河花園口。當時是水,旱,蝗,湯四大災害,當時,共產黨到博愛縣開展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清理餓死的死尸,道路上,屋內外,到處都是死體。許多人到江蘇山東逃荒,江蘇徐州,山東荷澤,河南的蘭攷,原延封不來河南討飯是在七十年代以后,特別是國家提昌科學種田,大力改造鹽堿地,科學施肥之后的事。
3、山東人為什么闖關東?他們給關東帶去了什么?
那時的人們很簡單,為擺脫貧困,為了吃飽肚子,所以才闖關東。原因是山東地少人多,又總鬧自然災害,民不聊生,所以才冒死闖關東。東北地廣人稀,物產豐富,雖有酷寒、猛獸,危險重重。山東人為了生存,只好硬著頭皮去闖,也正是勤勞的山東人,給東北帶來了生機,推動了東北的農耕文明。對手工業,制造業及商貿業都有了很大的推動,
4、為什么闖關東的山東人口音都變成東北腔,但大連卻保持著煙臺話?
膠東半島的方言本身就是膠遼官話,膠是指膠東半島,遼當然是指遼東半島,大連處于遼東半島,明朝時期特別是戚繼光抗倭期間遼東隸屬登州管轄,無論民間還是官方往來頻繁,膠東話自然為官話廣泛使用于兩地,也是由于遼東歸膠東管轄大批膠東人移民到遼東,有的是家族遷移,也有整個村落遷移,同時大批膠東官兵也因為屯兵原因扎根于遼東,從海路闖關東的膠東人第一落腳點也是大連撫順周邊,導致大連人大部分祖籍膠東,這種遷移一直持續到解放后,兩邊氣候地理位置的相似性加上血脈、文化、風俗、飲食的相似導致語言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