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軍是活躍在長江以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等省部分地區的反清農民武裝,發動捻軍起義,作為農民起義它沒有同時期的太平天國起義代表,1865年,清軍科爾沁親王中埋伏被剿滅后,清軍竭力對付捻軍,在編組上利用湘軍、淮軍及幾省的兵力,利用地形,分為東、西兩個捻軍,西捻軍被左平定,東捻軍被李鴻章消滅。
捻軍是活躍在長江以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等省部分地區的反清農民武裝,發動捻軍 起義。這些人主要是反抗清朝的統治,然后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與太平天國同時。捻軍 起義從1853年到1868年歷時十五年,歷史分為兩個階段。1853年春至1863年3月為前期捻軍,之后為后期捻軍。捻軍崛起后的領軍人物是(張樂行)、戲王苗、孫奎新。為首的是年輕的梁王、張玉爵、勇王龔德樞、賴、魯王任杼、魏王李云泰。他們與太平軍有聯系,行蹤飄忽不定,難以捉摸。捻軍騎兵馳騁安徽、河南、山東、江蘇、湖北、陜西、山西、河北十余年,全盛時期總兵力20萬。1865年,清軍科爾沁親王中埋伏被剿滅后,清軍竭力對付捻軍,在編組上利用湘軍、淮軍及幾省的兵力,利用地形,分為東、西兩個捻軍,西捻軍被左平定,東捻軍被李鴻章消滅。
其實很簡單。作為農民起義它沒有同時期的太平天國起義代表。捻軍領袖目光短淺,未能形成集中統一的領導指揮,軍事上實行流寇主義,忽視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后來當了將軍。作為同期農民起義太平天國傳播更廣,影響更大,相對更有組織性,更能反映當時中國的社會現狀。所以歷史教科書一直把重點放在太平天國運動上而沒有給出過多的解釋捻軍-1/
3、太平天國和 捻軍 起義,誰對清朝打擊更大?自然,太平天國對清朝的打擊更大。捻軍從頭到尾控制的地盤都比不上太平軍,而且作為當時在中國北方活動的a 起義實際上是一個響應太平天國,以“碾子”等地方組織為主的團體,性質上更類似于義和團。而且在1857年以聽分封不聽號令為條件,接受了太平天國的領導,與太平軍合作,這時候這兩個起義的領導權得到了確認,太平天國成為了主導。主導力量自然大于附屬,所以太平天國對清朝的打擊更大,而且從結果來看,捻軍 起義從來沒有統一的軍事指揮,而是小團體各自為戰,流寇習氣很重。清朝的有生力量消耗了十幾年,正規軍和地方應永加起來才幾十萬,而太平天國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