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奉的叔叔是劉秀的二姐夫,劉秀起兵之后,鄧奉在南陽老家幫助劉秀照顧她的老婆陰麗華一家。劉秀起兵于南陽,目的為推翻王莽王朝,所用主要干部多來自南陽一帶,可以推想,隨其征戰的兵卒及后勤物資保障供應也多有南陽提供,也就是說南陽為劉秀所建立的東漢王朝立下了頭功,故南陽又稱帝鄉。
1、劉秀起兵于南陽是正確的嗎?
毛澤東主席生前博覽群書,尤其是對中國歷史了如執掌。他老人家早在上世紀的1948年11月4日聞聽南陽解放的消息后,在西柏坡的民房里奮筆疾書,寫下了《中原我軍占領南陽》的新聞稿,其中有一段內容現引用于此:“南陽為古宛縣,三國時曹操與張繡曾與此城發生爭奪戰。后漢光武帝劉秀,曾與此地起兵,發動反對王莽王朝的戰爭,創立了后漢王朝,
民間所傳二十八宿,即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陽一帶”。此段文字不長,寫得清楚明白,劉秀起兵于南陽,目的為推翻王莽王朝,所用主要干部多來自南陽一帶,可以推想,隨其征戰的兵卒及后勤物資保障供應也多有南陽提供,也就是說南陽為劉秀所建立的東漢王朝立下了頭功,故南陽又稱帝鄉。就是當今在南陽民間還有很多與后漢光武帝劉秀有關的傳說古事,
2、劉秀故里是哪的,襄陽南陽都在爭60億?
白水村為漢光武帝劉秀的故里,南陽因此而被稱之為“帝鄉”。古時的白水村,就在白河東岸的今宛城區瓦店鎮南八里鋪村,該村又名“貴人鄉”,《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考?職方典》(卷460)南陽府古跡考下,“府志未載古跡”欄之“南陽縣”內記有:“貴人鄉,縣南七十里,即白水村。相傳為光武故里,”(中華書局影印本第39冊,頁32下)《古今圖書集成》是清朝康熙時期有皇子胤祉和侍讀、福建侯官人陳夢雷等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
全書共10000卷,目錄40卷,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并有康熙皇帝欽賜書名,雍正皇帝寫序,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并列為中國古代三部皇家巨作,其《職方典》多引明代方志。史料和權威性是勿庸置疑的,百余年后,至清代中葉,陶澍于嘉慶十五年在四川主持鄉試畢,回京途中,出三峽,經江陵、襄陽北歸,曾親臨其地,于所做《蜀輏日記》中云:“(十月)三十日,(自新野縣城出發北行)濱白河行。
一路風帆絡繹.二十里,沙店鎮;五里入南陽界;十五里,趙店鎮;二十里,貴人鄉,光武故里,有碑,十里,食瓦店。”(光緒七年刊本,卷四,頁20-215),現存八里鋪村漢光武廟內的明嘉靖五年《重修泉莊寺》碑記云:“寺以泉莊者,蓋以其鏡白水村之名二稱之。”泉字由白水二字構成,說明八里鋪村原名就叫白水村,《昭明文選?張衡南都賦》唐李善注:“近載考侯思故,匪居匪寧,穢長沙之無樂,歷江湘而北征。
《東觀漢紀》曰:舂陵節侯,長沙定王中子買,節侯生戴侯,戴侯生考侯。考侯仁以舂陵地勢下濕,難以久處,上書愿徙南陽守墳墓,元帝許之,於是北徙,考或為孝,非也。嚁朱光於白水,會九世而飛榮,朱光,火德也,已見東京賦,《東觀漢紀》曰:考侯仁徙封南陽白水鄉。”《東觀漢紀》又明確指出:“留子男昌守墳墓,元帝許之,”如果這個白水鄉就在棗陽的舂陵,何必談北徙和徙封,徙於白水,顯然指的是南都附近的白水鄉。
世界文化名人《科圣張衡》一書也解釋《南都賦》說:“光武皇帝先祖考侯,對地勢的選擇就很注意,他感到南方舂陵地勢下濕,難以久居,于是遷居南陽瓦店南八里鋪,白水也因此更為顯名,”白河,古代稱為淯水、白水,和唐河一起,稱為唐白河水系,在南陽境內流域面積達19763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74.4,,其中白河流經河南省界內全長329公里,流域面積12500平方公里,兩水在湖北的張灣交匯后流入漢水。
從古到今,白河是流經南陽境內一條著名的河流,因白河(白水)兩岸土地肥沃、五谷豐登、交通便利,風景優美,從古到今,這里就是人類宜居住的場所。除上述的史料,歷代文人雅士也對白水就是白河做了肯定,商圣范蠡曽居住在在白水之濱的三戶里,和宛令文種有過一段傳奇的交往,清人曹文萃《范扁舟漂泊五湖間,遺廟空存白水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