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本體即是本心的自知自識,即是良知的自我呈現(xiàn)熊十力是唯心還是唯物,熊十力先生的思想不能以唯心或唯物的框架去定義,,熊十力早年學佛,佛教對他的哲學有著巨大的影響,熊十力則很快寫下《破〈破新唯識論〉》,給予反擊,熊十力也因此書奠定了自己在中國哲學界的地位,并完成了由佛入儒的思路歷程佛教對熊十力的哲學有什么影響,熊十力的《新唯識論》產(chǎn)生的影響。
熊十力先生的思想不能以唯心或唯物的框架去定義。熊先生的思想本不是以西方哲學思想為基礎(chǔ)所建立起的理論。而是由中國古代哲學為根發(fā)展出來的一整套理論。且唯心和唯物的定義不止一種。有對哲學上本體的認識的定義,也有其特殊義。比如在面對某一件事的時候,我們正缺乏某種方面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現(xiàn)在正被我們所需要,在這時這種能力看起來就非常重要。所以我們提出它來說,來重點強調(diào)它。這就是它的特殊義。強調(diào)在某一特定情況下對一種特殊需求的強調(diào)。所以叫“唯”。哲學上本體的定義不再贅述
熊十力早年學佛,佛教對他的哲學有著巨大的影響。后來他出佛入儒,博采儒佛各家精髓,形成了其博大精深的哲學體系,把中國傳統(tǒng)儒學的形上智慧發(fā)掘活轉(zhuǎn)于現(xiàn)代。有人把他的思想稱為“心本論”,也是有其道理的。因為在他的思想中,貫穿始終的即是人、人心。他認為,“萬物本原,與吾人真性,本非為二”。人的生命與宇宙大生命是合一不二的,二者有著共同的本體——“本心”。本心,作為本體,不是思維理智之心,不是“習心”。因為習心一味向外追求知識,易被物化,不能認識本體,只能產(chǎn)生妄見。本心是一種道德心,一種靈明虛寂的道德直覺。本心無對,超乎萬物而獨立存在,憑借萬物而顯現(xiàn)自身,但又不囿于物;本心靈明,無知無不知,是一切知之源。本心不是向外追逐物境,而是反求自證,直接認識本體,本體即本心,所以本心既是主體又是客體。認識本體即是本心的自知自識,即是良知的自我呈現(xiàn)
3、熊十力的《新唯識論》產(chǎn)生的影響?1932年,他的《新唯識論》出版。該書一反對佛理的闡釋發(fā)揮,站在儒家內(nèi)圣外王的立場上,利用唯識宗的原有名詞,倡言本體,他認為我之真性即宇宙本體,我之生命與宇宙之廣大生命合一,良知自我呈現(xiàn)即體證本體,力圖本內(nèi)圣以開新外王。此書一出,即遭到佛學界,尤其是南京內(nèi)學院師友的批判,內(nèi)學院劉衡如發(fā)表《破新唯識論》,歐陽竟無先生親為之作序,企圖駁倒熊十力。熊十力則很快寫下《破〈破新唯識論〉》,給予反擊,對方說熊十力對唯識學一竅不通,任意雌黃;熊則稱對方斷章取義,并一再證明自己是唯識學的行家。此爭論延續(xù)半世紀之久,雙方既有理論上的爭吵,亦有口角上的糾纏,在當時影響甚大,熊十力也因此書奠定了自己在中國哲學界的地位,并完成了由佛入儒的思路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