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以前是臺灣張如京創立的半導體代工廠,是純商業性集成電路代工廠,純制造廠,和臺積電是一樣的企業,專注于芯片的封裝、測試、制造和生產。總結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紫光集團也入股了中芯國際,是中芯國際的大股東,雙方共同組成集設計、封裝測試、制造生產于一體的完整集成電路產業鏈,為中國“芯”的發展鞠躬盡瘁。
1、中國的紫光和中芯國際,兩家公司的區別是什么?都是研制芯片的么?
美國對華為海思麒麟芯片的極致打壓后,使得麒麟高端芯片在一定的時間內成了絕唱。同時也讓更多的人開始關心其他的中國“芯”企業,比如中國的紫光集團和中芯國際,再次成為國人口中討論的對象,那么紫光集團和中芯國際的區別是什么呢?提到國內的芯片企業,大家想到的就是華為海思,其中不乏有美國打壓華為海思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宣傳作用,同時也因為華為海思的麒麟芯片離我們最近。
打個通俗的比方吧,中國的紫光和華為是同類型的企業,主要設計芯片,中芯國際和臺積電是同類型的企業,主要制造芯片。雖然目前華為海思是國內芯片企業的老大,但是由于受到美國的制裁,筆者認為中國的紫光或許會成長為國內芯片老大,紫光集團目前的產業布局比華為海思要大的多,紫光集團的芯片業務主要包括三大領域,一是以長江存儲為主的存儲芯片,二是以紫光展銳為主的手機芯片,三是安全芯片。
從30年前清華大學創建的一家校辦企業起步,如今紫光集團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集成電路企業,也是全球第三大手機芯片企業,我們可以看到,手機芯片業務只是紫光集團三大領域中的一個領域,而華為海思主要的領域只是手機芯片。紫光集團進入手機芯片領域時間并不長,比華為海思時間短多了,紫光集團在手機芯片領域之所以成長這么快,主要是通過并購進入手機芯片領域,比如展訊、銳迪科。
華為海思在芯片的整個產業鏈中,華為只涉及到芯片的設計、開發,還有銷售,不參與制造和封測,甚至銷售都不全是對外開放的,然而紫光集團不僅涉及到了芯片的設計、開發、銷售等。而且在近幾年還涉及到了制造、封測等環節,比如在存儲芯片方面,從2016年開始,紫光集團相繼在武漢、南京、成都開工建設總投資額近1000億美元的存儲芯片與存儲器制造工廠,
紫光集團在芯片領域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2020年2月26日,紫光集團旗下紫光展銳發布了新一代5GSoC移動平臺——虎賁T7520。該芯片采用6納米EUV制程工藝,在提高性能的同時,功耗再創新低,這一產品能使運營商在現有4G頻段上部署5G,最大限度利用既有資源,并滿足未來5G共建共享的需求,有效降低網絡部署成本。
中芯國際,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最先進的芯片代工企業,中芯國際以前是臺灣張如京創立的半導體代工廠,是純商業性集成電路代工廠,純制造廠,和臺積電是一樣的企業,專注于芯片的封裝、測試、制造和生產。提供0.35微米到14納米制程工藝設計和制造服務,目前臺積電已經宣布不能再為華為麒麟芯片代工,而中芯國際并沒有能力給華為高端旗艦芯片代工。
雖然中芯國際給華為生產過一批14nm制程工藝的麒麟710A手機芯片,但是目前中芯國際也受到了美國制裁華為的影響,大概率也不能為華為麒麟芯片代工,總結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紫光集團也入股了中芯國際,是中芯國際的大股東,雙方共同組成集設計、封裝測試、制造生產于一體的完整集成電路產業鏈,為中國“芯”的發展鞠躬盡瘁。
2、中國有自己生產的芯片嗎?
一、中國有能力生產芯片從經濟實力上來說,中國的GDP已經直逼美國,而且中國從古自今,都是那種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家,無論是早在秦漢時期修長城,打匈奴等軍事領域的活動,還是各種巨大的如都江堰之類的利民工程。中國向來有匯集全國上下的資源與人力,創建宏大工程的能力,如果說制造芯片是一個長久而艱巨的任務,那么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很多艱巨程度超過造芯片的任務都完成了,這次自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