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堂上會基本由這些家族后人組成。也就是說現在的真田氏同時也是伊達政宗后人,日本貴族現在的生存情況因為人數太多,下面說一些比較著名的大名后人,現在主要從事與德川家有關的歷史遺跡的攝影,同時還出版了德川慶喜的影集,這是我們現在能找到的繼承信長公祭祀的唯一后裔了。
1、日本戰國大名們的后人,現在過得怎么樣?
先說結論:依舊混得很好。本文很長,圖片很多,請在wife環境下閱讀,(1994年皇太子德仁親結婚時,天皇在霞會館與菊榮親睦會會員合影留念。)日本是一個披著現代化外衣的封建國家,封建貴族階級依舊存在,只是他們不在出現在普通人的眼中罷了,下面簡單說一說日本貴族階級形成過程以及現在的生活狀態。日本現行的貴族結構形成于明治時代,二戰之后再次被改造,之后隨著日本戰后經濟騰飛基本定型,形成現在的結構,
1現代日本貴族體系確立過程明治二年六月十七日,太政官發布命令,宣布廢止原舊貴族公卿大名的稱呼,以后一律改稱華族。明治十七年頒布華族令,參考西方受爵系統分華族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等,明治十七年七月第一次敘爵,包括原堂上公卿及其分家、原大名及其分家、御三家及家老、原交代寄合中俸祿過萬石者。
此外,名和、菊池、新田等在歷史上有功于皇室的家族后裔、部分神社的世襲神官也得以敘爵,被授予爵位總人數為507人,除此之外明治時期對國家有巨大的貢獻者也被授予了爵位。比如伊藤博文,此后,各宮家(皇族)中降為臣籍者、華族分家、勛功華族、各大藩重臣、本愿寺等佛教宗派被相繼敘爵,華族的規模不斷擴大。這時日本貴族組成=皇族 華族(原有舊貴族 新進的功勛貴族)(http://www.sanada.net.cn/shiliao/huazuyilan.htm附一表:至二戰結束時華族受爵一覽表,有興趣的可自行查看,
)伊藤博文認為華族是“皇室之藩屏”、維持國家制度的基石。所以要賦予華族特權,保證其社會地位,在經濟方面,華族的世襲財產受到保護,以其為目標的轉讓和抵押被認為無效。這樣就防止了華族財產的流失,保證了其經濟地位,在政治方面,貴族院議員絕大多數由華族構成,其中30歲以上的公爵和侯爵為當然議員,伯爵、子爵和男爵議員則在擁有本爵位的30歲以上人員當中互選產生。
在身份繼承方面,華族爵位世襲,所有華族均保有宮中席次,在教育方面,所有華族子弟均有進入學習院學習的特權。將來只要成績在學習院中能排到中等以上,便可以進入全日本第一的東京帝國大學,經過這種層層保護華族群體自然而然成為明治社會里上層階級。二戰之后日本投降,美軍占領日本,美國出于政治目的保留天皇,但是為了穩定社會,必須摧毀舊統治系統,所以伊藤博文口中的“皇室之藩屏”——華族就躺槍了。
1947年,根據新的《日本國憲法》,華族制度被廢除,據統計,當時有爵位者包括:公爵17名、侯爵38名、伯爵105名、子爵351名、男爵378名,共計889人。1947年5月15日上午10點,自島津忠重公爵以下204名華族齊聚東京皇居“表三之間”拜謁昭和天皇,在會見中,昭和天皇告誡在座列:“從今以后華族制度廢除,各位要努力不辱沒祖先的名聲。
”至此,華族這個詞匯在日本社會中消失,但是華族階級卻沒有消失,依舊以各種形式存在于日本社會中。美國人雖然摧毀了華族制度,但是沒有傷及華族利益,原本華族控制的社會資源依舊被華族控制,通過日本戰后經濟復蘇,華族依靠舊勢力還在影響著日本?,F在仍有不少后裔活躍于政、商兩界,比如日本第79任首相細川護熙,日本戰國時期名將細川藤孝之后,前首相近衛文麿之外孫,是原熊本藩主細川家的直系第十八代傳人,
2日本貴族的現在組成狀況霞會館提到日本現在的貴族,就不能不說一個地方——霞會館。華族制度被廢后,原本的華族會館也不能在像以前一樣存在,所以華族會館變成了一般社團法人,改名叫“霞會館”,作為舊華族俱樂部繼續存在,霞會館只有會員及相關人員才能進,一般人是不能隨便進去的,因被人們稱為“現代的鹿鳴館”,(鹿鳴館【rokumeikan】是日本明治維新后在東京建的一所類似于沙龍的會館,供改革西化后的達官貴人們聚會風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