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板塊大部分人的祖籍是江夏,同樣也是因為江夏離武昌近,還有部分來自湖北省內(nèi)下面地級市和區(qū)縣的人較多,原因是武昌大學多,很多學生來自其它省份和下面區(qū)縣地市,為什么說武昌人很多都是說普通話的人多就是因為外地人最多,所以說武昌人到底哪里人祖籍這個不好定義,只能說江夏人可能會多一點,其余大部分都是外地人,正宗的老武昌人主要聚集在司門口和徐東片區(qū)。
水滸108條好漢,其中山東人將近一半,共計38人。分別是:1,東平(鄆城)宋江,宋清,吳用,朱仝,雷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勝,2,青州,花榮,孔明,孔亮,周通,郁保四3,東平(鄆州),李應,扈三娘4,清河(現(xiàn)屬河北),武松5,沂水:李逵,朱富,朱貴,李云6:登州:解珍,解寶,顧大嫂7:陵州:單廷珪,魏定國,8:莊平:蕭讓,金大堅,9,萊州:燕順,鄒淵,鄒潤10,曹縣:凌振11,聊城:(東昌府),皇甫端,龔旺,丁得孫12,寇州:鮑旭13,昌邑(茅州):樂和。
2、上海人的祖籍大多來自哪里?
在民國之前,上海一直都是江蘇省的地盤!最初叫上海縣,隸屬江蘇省淞江府,后來,在淞江府之上又設置了上海道,全稱“分巡蘇松太常等地兵備道”。雖然上海道也有“上海”兩個字,但這里的“上海”并不是行政區(qū)概念,更多地還是職能劃分,上海依舊還是上海縣,▲晚清時期的上海縣1927年,為了更好地管理上海,國民政府將江蘇省的上海縣、寶山縣部分鄉(xiāng)鎮(zhèn)析出,成立了上海特別市,由國民政府直接管轄。
自此,上海才正式成為了“院轄市”(相當于現(xiàn)在的直轄市),但民國時期的上海市范圍依舊十分狹窄,主要還是現(xiàn)在上海市老城區(qū)及其附近一些鄉(xiāng)鎮(zhèn),遠比現(xiàn)在上海市的面積小得多。原來的上海縣和寶山縣被析出部分鄉(xiāng)鎮(zhèn)之后,建制依然保留,仍然隸屬江蘇省,▲民國時期的上海特別市1958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隸屬江蘇省的嘉定縣、寶山縣、上海縣、川沙縣、青浦縣、南匯縣、松江縣、奉賢縣、金山縣、崇明縣被成建制劃歸上海市。
自此,現(xiàn)在上海市的地域范圍才最終確定,換言之,現(xiàn)在上海市的很多地方,在1958年之前都是江蘇省的地盤,比如現(xiàn)在上海市的崇明區(qū)、金山區(qū)、奉賢區(qū)等等,都是1958年之后才并入上海市的。在此之前,它們都隸屬江蘇省、而不是上海市,這就是為什么陳云同志的很多簡歷資料中籍貫一欄都填寫的“江蘇青浦”、而不是上海的原因所在。
▲1958年劃歸上海市的江蘇十縣說到這里,想必諸君也大概其看明白了,現(xiàn)在所謂的“上海本地人”中,其實絕大部分都是曾經(jīng)的“江蘇人”!只有上海老城區(qū)的“原住民”,才勉強能算是“上海本地人”。再往遠了說,在民國之前,根本就沒有什么“上海人”,連上海都只是江蘇省的上海縣!換句話說,所謂“上海本地人”的祖籍,絕大多數(shù)都是江蘇,
包括民國時期很多因為務工等原因遷往上海的“外地人”中,絕大部分也都是江蘇人。要不怎么現(xiàn)在很多人都開玩笑說蘇州、無錫是上海的“遠郊區(qū)”呢?這兩個地方是民國時期上海外來人口的主要來源之一!比如舊上海最著名的“榮氏家族”,就來自于江蘇無錫,除了江蘇之外,因為地緣優(yōu)勢,浙北的嘉興、湖州等地,甚至包括杭州、寧波、紹興等地,在民國時期也有大量人員因為務工或其他原因遷入上海。
換言之,現(xiàn)在一些所謂“上海本地人”,還可能是原來的浙江人,時至,蘇南、浙北這兩個地區(qū)依然是現(xiàn)在許多所謂“上海人”最主要的的祖籍地。當然,上海從民國開始就是全國最大的“大都市”,外來人口還是相當多的,全國各地都有,而這些人的后代,基本也都成為了現(xiàn)在的所謂“上海人”。說白了,所謂“上海人”的祖籍地,其實就是現(xiàn)在某寶包郵的地區(qū),
3、武漢人的祖籍大多在哪里?
這個話題還是很有一談的,我就以充分的數(shù)據(jù)和真實感受來回答。武漢主要由三大板塊組成:漢口、武昌、漢陽,首先從漢口板塊來說,大部分人的祖籍是黃陂人,漢口到處都是黃陂人,做小買賣的,做建筑的幾乎都是黃陂人,很多黃陂人在漢口買房,特別是常碼頭、漢口火車站一片,復興村、范湖、常青一片,二七一帶最多黃陂人,正宗的老武漢人主要還是在六渡橋,漢正街、南京路那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