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廣東和江蘇不論是在交通,氣候條件等方面,相對于山東來說都更具有優勢,而且廣東和江蘇的經濟腹地要比山東更好。從地理位置來看,山東是沒法跟廣東和江蘇比的,年前廣東GDP只領先山東4100億人民幣,而10年之后,廣東跟山東GDP差距已經拉到2.1萬億人民幣左右。
1、山東經濟發展有沒有機會超越廣東?
山東要超過廣東,很難。首先,山東以鋼鐵、石化等傳統重工業為主,缺新興產業,互聯網產業、文化產業缺失或很弱,盡管有海爾、海信、青啤等老品牌而且也過得不錯,但傳統互聯網時代山東竟然沒有一家新興互聯網企業,相比之下,廣東一個騰訊就夠山東喝好幾壺了。缺乏新興產業,就意味著沒有后繼增長點,只能被別人越拉越遠。其次,山東每個地市發展太平均,雖然赤貧落后地方不多,但同樣,缺巨型城市,沒有核心城市,
山東省會濟南,GDP在全國排20名開外,擁堵、污染卻全國前列——在省里根本形不成向心力,在山東人眼里濟南只是省政府駐地而已,不像成都、武漢、南京、西安、鄭州那樣,是省內年輕人向往投奔的地方。山東最大的城市是青島,整體看青島比濟南強得多,但青島問題也不少,單打獨斗孤軍奮戰,周圍沒有“鐵哥們”城市群——看看廣州周圍的佛山、東莞何況青島自身經濟只能全國排名12,只是進了新一線城市,在新一線當中尚屬落后,
缺乏巨型城市,就難以大批量引入人口和產業。第三,山東最嚴重的問題是高校數量質量皆不行,甚至出現高考“負移民”,舉個例子,武漢企業招徠的學生,大抵是來自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成都企業招徠的學生,大抵是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都是211名校。
而青島的企業呢?要知道青島雖然有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但都不是綜合類高校,人才培養面窄,因此青島能指望的,只能是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青島農業大學這樣全國排名百位開外的非211高校…相比之下,這種情況在新一線城市里,除了幾個不需要高校的超級城市群里的衛星城(如佛山,寧波)以外,高校如此落后,經濟卻蒸蒸日上,青島是唯一的,
2、同樣是經濟大省,山東跟廣東江蘇到底差在了哪?
最近十幾年廣東、江蘇、山東一直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三個省份,但是最近幾年山東跟廣東和江蘇的差距卻是越來越大的。比如2010年山東省的GDP達到33,621.32億元人民幣,排名在全國第2位,當時山東省跟廣東的GDP差距只有4100億人民幣左右,在2010年的時候,江蘇省的GDP還比山東還少240億左右,只能居全國第3位。
但是10年時間過去了,目前山東跟廣東和江蘇的差距是越拉越大,比如2018年廣東省的GDP達到9.73萬億人民幣,江蘇省的GDP達到9.26萬億人民幣,而山東的GDP只有7.65萬億人民幣左右。10年前廣東GDP只領先山東4100億人民幣,而10年之后,廣東跟山東GDP差距已經拉到2.1萬億人民幣左右,
10年前江蘇GDP還比山東落后240億,而10年之后江蘇GDP已經領先山東1.6萬億以上。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山東從領先江蘇,到現在跟廣東和江蘇的差距越來越大呢?這里面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但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國企央企數量不同。過去十幾年,我國經過國企改革之后,很多國企都煥發了新的活力,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當中的作用仍然非常明顯,
比如在2018年我國大陸上榜的119家世界500強企業當中,國有企業以及央企就占到了85家以上。所以我們看到目前那些擁有眾多國企的省份,往往也是經濟比較靠前的省份,特別是在最近幾年,整體經濟環境不太理想,民營經企業生存環境不太樂觀的情況下,國企對地方GDP的作用愈發顯得重要,而目前我國大多數國企都是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蘇和廣東這幾個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