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具加工淬火有時候不是對刀具整體淬火,而只是對刀口部分進(jìn)行局部淬火;有的刀匠甚至只在刀鋒部分鑲嵌一條可淬硬性的鋼片,而刀具本體部分采用其他鋼材,這樣刀具鋒口可以淬火變硬而出鋒,而刀體部分不會淬火變硬而有足夠韌性。淬火以后,鋼材變硬,刀具淬火以后容易出鋒口,從而鋒利,另一方面硬化以后刀具出鋒后耐用一些,不會磨刀后不久就變鈍;而且淬火后刀具多易出現(xiàn)崩缺而不會出現(xiàn)卷邊。
1、銼刀做刀怎么淬火?
現(xiàn)代的銼刀一般都是用T12或T13碳素工具鋼經(jīng)軋制、鍛造、退火、磨削、剁齒和淬火回火等工序加工而成。制成后的銼刀,工作部分的硬度達(dá)HRC62~65,用銼刀做刀,一般都是利用廢舊銼刀來改制成刀具。由于銼刀本身已具有HRC62~65的高硬度,而要用切削加工的手段改制成所需形狀與尺寸的刀具,事先不退火處理,再加工是很困難的,
所以一般情況下,要事先進(jìn)行退火處理,使硬度降低到HRC30以下,便于加工。刀具,一般只有刃口處需要高硬度,而不是全刀體,否則很容易折斷和摔斷。刀刃口處的硬度一般為HRC50~58左右,如刀刃處硬度太低(或碳素鋼未經(jīng)淬火)則磨不出鋒利的刀口,而且刀口很容易卷刃,不便使用。所以,用銼刀來改制刀具一般需要先退火再加工,然后再僅在刃口局部淬火,提高或恢復(fù)硬度,才能達(dá)到切削刀具的使用效果和要求,
但是,用銼刀來改制刀具的便捷方法中,由于銼刀的形狀與擬被制成刀具的形狀與大小相近似,是不需要事先退火和事后淬火處理的,就可以直接加工。比如,用三角銼刀改制成三角刮刀、半圓板銼改制普通切削刀、匕首刀等等,只要根據(jù)原銼刀相似的基形,在砂輪機上磨削掉不需要的部分,獲得刀型,再磨出需要的刃口部,這樣就基本完成了改制,
(最后用磨刀石修平磨出鋒利的刃口)。這樣就可以不用對銼刀退火處理和制成后的再淬火回火處理,(但在砂輪機上磨削加工時,會因為磨削產(chǎn)生的高溫使銼刀局部發(fā)熱發(fā)紅,引起退火,所以要隨時放入冷水中冷卻再磨)。也就是說,銼刀改制刀具的方法如能便捷,只要你加工得了,可以不退火,直接加工,如被退火了,加工完成后需要再對刃口局部淬火處理。
2、自己加工刀具如何淬火、退火、正火?
自己加工刀具,一般不會用到退火和正火,而多用淬火和回火,退火:加熱到通紅并保溫足夠時間后,然后在控制降溫速度的加熱爐中緩慢降溫,這是退火。一般刀具加工作坊根本做不到的,正火:加熱到通紅并保溫一段時間后,在空氣中自然冷卻。這一般加工作坊可以做到,多是在加工刀具前對鋼材進(jìn)行處理,使其軟化而利于加工處理,防止加工中斷裂、崩缺。
一般刀具加工完后刀柄部分要進(jìn)行局部正火處理,防止斷裂,淬火:加熱到橘紅(不是純紅,而是橘紅橙色),然后將工件(這里是刀具)迅速放入水或油或冰水或冷油(有時可在水或油中添加一些物質(zhì)來改善表面特性),讓刀具迅速冷卻。這一般刀具加工作坊都能做到,而且從古至今一直都在使用,淬火以后,鋼材變硬,刀具淬火以后容易出鋒口,從而鋒利,另一方面硬化以后刀具出鋒后耐用一些,不會磨刀后不久就變鈍;而且淬火后刀具多易出現(xiàn)崩缺而不會出現(xiàn)卷邊。
刀具加工淬火有時候不是對刀具整體淬火,而只是對刀口部分進(jìn)行局部淬火;有的刀匠甚至只在刀鋒部分鑲嵌一條可淬硬性的鋼片,而刀具本體部分采用其他鋼材,這樣刀具鋒口可以淬火變硬而出鋒,而刀體部分不會淬火變硬而有足夠韌性,回火:淬火以后,刀具變硬發(fā)脆,容易崩缺或斷裂,這時候就需要回火處理,在不降低或略微降低硬度的情況下,消除刀具的“脆性”,使刀具在使用中不易折斷或崩斷。
將刀具加熱到暗紅色(稍稍有點發(fā)紅,將紅未紅的樣子,也有不加熱到暗紅進(jìn)行回火的,如放入熱的礦物油中煮一段時間),保溫一段時間,然后程控降溫或空冷,刀具加工作坊一般是采用加熱后空冷的回火方式,不過本人推薦用熱的礦物油煮的方法比較方便操作且易于控制溫度。整體淬火后的刀具,若不對刀柄部位進(jìn)行正火處理可用回火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