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出山前,真的是在南陽種地嗎。東漢末“南陽(南陽郡)”在哪里,當時南陽管轄鄧縣,鄧縣管轄隆中,諸葛亮在隆中躬耕苦讀,所以自稱躬耕南陽,諸葛亮如果真要躬耕地在宛城,說明諸葛亮是一個讓人難于理解的人,因為諸葛亮的老婆朋友和老師都在襄陽,諸葛亮”躬耕于南陽”,”南陽諸葛廬”因而名揚天下;漢光武劉秀成長發跡于南陽,南陽因此被史家稱為“南都”、“帝鄉”,這些均是見諸正史的事實。
1、為何諸葛亮自己一個人在南陽?
第一,三國時期南陽是指南陽郡,而非指現在的南陽市。現在的南陽市是三國時期的宛城,所以宛城只是一個城池,不能代表整個南陽郡,第二,諸葛亮如果真要躬耕地在宛城,說明諸葛亮是一個讓人難于理解的人,因為諸葛亮的老婆朋友和老師都在襄陽。第三,不管諸葛亮在現在的南陽市,或者是襄陽隆中,諸葛亮沒有必要讓兩地為此時鬧矛盾,因為諸葛亮是神化了的人物,
其實,諸葛亮沒有那么神,失去荊州真的是大意使然嗎?荊州丟失了,完全是戰略失誤。荊州襄陽乃戰略要地,曹操和孫權都在時刻打注意,而荊州襄陽只派關羽把守,第四,三分天下是和統一大漢江山社稷是背道而馳的,赤壁之戰時周瑜和孫權開始準備投降曹操的,諸葛亮的出現才導致抗曹的。周瑜說過這樣的話:“武力拒絕統一,將來是千古罪人”,這說明了孫權和周瑜是以國家統一和人民利益為重點的,
曹操到死都沒有稱帝建國,曹操死時是以大漢丞相身份離世的,說曹操是篡臣有些不妥當,應該是權臣,此時皇帝還是姓劉。曹操的兒子在父親去世后于220年建國稱帝,劉備在221年建國稱帝,劉備開始拒絕稱帝,因為漢朝沒有統一,此時建國稱帝是對大漢不忠不孝,在諸葛亮等勸說下才稱帝建國,說明劉備諸葛亮不是很明智之舉,而孫權在229年才稱帝建國,比劉備晚了整整八年。
2、諸葛亮出山之前,真的是在南陽種地嗎?
諸葛亮出山前,真的是在南陽種地嗎?提的問題是明知故問,諸葛亮出師表敘述的很清楚,出師表是給皇帝上的表,不會像現代有些人為達目的睜眼說瞎話,為什么會出現疑問,諸葛亮名氣很大,有些人不太了解,跟著起哄隨意演義,在有的人是有目的故意借題發揮,看看那么多的人回答都離不開躬耕地,說到躬耕地有兩說,一是南陽跟據諸葛亮出師表(躬耕南陽),另一是襄陽人習鑿齒敘述(亮家在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可以看出襄陽一說是不以諸葛亮敘述另起爐灶,至于說諸葛亮是世族之家,不可能躬耕,是謙虛,躬耕是在襄陽隆中,不會去南陽,那更是胡扯,諸葛亮從老家到襄陽投奔叔父,族上在好已敗落要能過何必投本叔父,叔父死沒依靠領著弟弟去南陽躬耕,叔父有家小財產不可們分給諸葛亮,自食其力能說是謙虛嗎?一個有志向的人更不可能像襄陽有些說法靠朋友和親戚施舍過日子,按諸葛亮敘述草廬和襄陽古宅也是不相符的,所以才有這些所謂質疑來否定諸葛亮出師表敘述躬耕南陽,
3、南陽市不是漢朝的南陽郡,“南陽說”諸葛亮,劉秀在今南陽市,對嗎?有何依據?
古南陽郡涵蓋今南陽市域,今南陽市領有古南陽郡三分之二轄境。古今”南陽”的中心均為南陽城——宛城;宛城做為古南陽郡城和今南陽市主城,自身就是狹義的“南陽”,史書典籍中南陽與宛城互見的例子不勝枚舉,史載“自漢以北為南陽郡”,漢水南岸的“古隆中”山地從來就不是“南陽”,與“躬耕于南陽”無關。今襄陽漢水以北區域(約2千k㎡左右)和南陽周邊其它地市部分轄區兩漢時屬南陽郡管轄,并不影響今南陽市做為兩漢南陽郡文化和歷史的承載主體,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是古今志士文人競相吟詩作對、懷賢詠志之處,更是官修史志記載的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躬耕南陽”是華夏文明史璀璨印記,”南陽諸葛廬”做為這一文明印記的歷史載體,成為漢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片段,按照題主的邏輯,”南陽市不是漢朝的南陽郡”,那現代中國也不是漢朝的中國了,請問:兩漢歷史為什要納入中國古代史呢?諸葛亮”躬耕于南陽”,”南陽諸葛廬”因而名揚天下;漢光武劉秀成長發跡于南陽,南陽因此被史家稱為“南都”、“帝鄉”,這些均是見諸正史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