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白術、白術、茯苓等藥物可以去濕氣,祛濕的時候要分析患者的具體情況,然后針對性的用藥,最大限度的解決患者濕重的病理機制,比如寒濕患者要在祛濕的基礎上加溫陽藥,更好的祛除寒濕,而濕熱病理機制的患者需要在祛濕的基礎上加清熱,濕熱在中醫中包括脾胃濕熱、肝膽濕熱、下焦濕熱,還有外感病濕熱。
濕熱在中醫中包括脾胃濕熱、肝膽濕熱、下焦濕熱,還有外感病濕熱。脾胃濕熱,眾所周知的方劑是白虎加蒼術湯,而對于肝膽濕熱,可選用龍膽瀉肝湯,對于下焦濕熱,可選用二妙丸,對于濕熱,表中。
(1)魚腥草菊花湯具有清熱解毒、利濕化濁、化痰的作用。適合脾胃濕熱,伴濕熱黃疸,腹脹,惡心嘔吐,不思飲食的人。魚腥草15克,野菊花6克,艾草15克,佩蘭10克,草果3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2)黃連竹茹陳皮湯清熱瀉火,和胃降逆,活血化瘀,止痛生肌。黃連6克、竹茹10克、陳皮6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3克、枳實10克、厚樸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6克、蒲黃6克、白芨10克、大黃粉3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3)三仁湯促中焦,祛濕清熱。杏仁15克、粉煤灰18克、通草6克、砂仁6克、淡竹葉6克、厚樸6克、生薏苡仁12克、法半夏15克。水煎兩次,分兩次服用,每日2劑。
中醫治療濕熱-1/黃連、車前子、苦參、秦皮、黃柏等。也可以服用一些中成藥治療濕熱,如四妙丸、六一散等。此外,飲食中不要吃辛辣、刺激性和脂肪多的食物;多吃些干凈的食物,如南瓜、薏米、芹菜、西瓜等。生活中要堅持戶外運動,增加汗液排泄,定時休息,多補充體內水分。
4、濕氣太重,哪些 中藥可以祛濕?中藥白術、白術、茯苓等藥物可以去濕氣。祛濕的時候要分析患者的具體情況,然后針對性的用藥,最大限度的解決患者濕重的病理機制。比如寒濕患者要在祛濕的基礎上加溫陽藥,更好的祛除寒濕,而濕熱病理機制的患者需要在祛濕的基礎上加清熱。
{4。